敦煌写卷是什么?
敦煌遗书
指敦煌出版的5至11世纪的古代手稿和印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在莫高窟第16窟的坑道中意外发现了藏经洞,即第17窟。后来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佩利奥特、大谷远征、欧登堡紧随其后,大量文献和珍宝被捆绑带走。1909年,清政府部门将掠夺来的文献送往北京,存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面的史静图书馆。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有16000件;大英图书馆有13677件;法国国家图书馆有7000多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院有18000多件。此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历史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台北中央图书馆、香港艺术馆、古龙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等单位均有收藏,共计5万余件。目前发现的《十念佛僧书》(S.797)最早抄于西凉建立二年(406),最晚为“大宋咸平五年(1002)敦煌国王曹宗寿编书入弘治”(32a)。敦煌遗书的年代可以从纸张、尺度、书法、碑文、内容等方面来确定。北朝的书法是楷书,南朝和隋唐的书法是草书。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出现了用木笔书写的纸张,九世纪后期出现了折叠的衣服和小册子。敦煌遗书可分为宗教典籍、官方和民间文献、中国四书和非汉文文献。敦煌遗书是研究与中世纪中国、中亚、东亚、南亚有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国际敦煌工程
(1)
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馆藏之一,敦煌遗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妥善收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整理、修复、编目,向研究者开放。这些对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入藏之初,中国国家图书馆指派专人负责整理编目,并于1912年左右编制了《敦煌石室经典卷目录》,记载敦煌文献8679号,陈元先生在1931年《敦煌石经总目录》的基础上主持了《敦煌盗墓录》的编纂编目工作,作为《敦煌遗书》第四期专刊出版经文编写组成立于1929,负责编写敦煌文献目录。到1935年,完成了敦煌石室写经详解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续编。遗憾的是,由于生不逢时,加上战乱年代,没有及时出版。1981年7月,善组整理编目新字号,完成敦煌盗墓录续编,录号1065.1990年,在馆长任先生的亲自领导下,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一两年后将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敦煌遗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纸张被泥土、油和水掩埋后变得脆烂。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始于1991。学者和修复者认真总结了前人和国内外有关单位修复敦煌遗书的经验教训,经过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本馆的修复方针。自1990以来,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中心已修复敦煌遗书5000余米,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修复后的敦煌遗书美观大方,保留了研究资料,受到各界好评。
1910年,敦煌遗书进入了西藏史静图书馆。1936年,为了防止这些珍宝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或被战争破坏,敦煌遗书被转移到上海,保存在一家外国银行。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运回北京。1987后,敦煌遗书全部搬到新馆。仓库恒温恒湿,条件很好。只是遗书数量庞大,存放敦煌遗书的专门图书馆空间狭小;原来用来存放敦煌遗书的箱子不够用了,只好放在各种铁柜子里,木箱里,甚至自制的纸箱里。2004年,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开辟了宽敞的敦煌遗书特别收藏馆,定制了专门的木箱和书柜。更大的书写卷,一卷一盒,放在书柜的特定架子上,彻底改变了以前几十本敦煌遗书放在同一个抽屉里,互相挤压的局面。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收藏环境打造成世界一流。
(2)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和藏经洞的古代文献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近百年来,收藏敦煌文物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为保护这一遗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各国专家学者也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流的不断完善,合作的日益增多,资料的畅通,人们获取敦煌资料的条件大大改善,世界敦煌学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内外敦煌文献的出版和敦煌学的深入发展,学者们都想充分利用敦煌文献,但目前敦煌学仍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搜集整理资料是任何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敦煌研究也不例外。由于敦煌文献收藏于世界各地,一般学者很难一睹为快,使得研究工作受到很大限制,难免不深入,留下遗憾。这在以前的敦煌学中比比皆是。敦煌学界形象地把它比作“挖宝”研究,即看到一卷文字就研究一卷,而不是进行系统研究。所以它的研究受限于材料的发表,而材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其次,研究所使用的微缩胶片受到当时拍摄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文字图像不清晰。而且没有敦煌专家的指导,影片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的素材。而印在胶片上的敦煌宝藏所包含的信息不如胶片,不能满足学者研究的需要。这在法国和西藏尤为突出。近年来,四川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先后出版过英藏敦煌文献(非佛经)、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后记,印刷精良,版块清晰,但价格过高,一般学者不会在意。
第三,这些记录人类文明的书籍是世界文化的遗产,需要永久保存和保护。为了避免原作的破坏,要尽可能减少流通,这就导致了研究和保存保护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学术界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直在考虑如何在不影响为读者服务的情况下,利用更先进的手段保存和保护敦煌文献。当然,据我们所知,这三个问题在敦煌文献的收藏单位中也普遍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把零散的敦煌文献整合起来,将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于是,敦煌学国际合作就出来了。1993,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院,提议创建柏林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英国国家图书馆的魏宏博士高瞻远瞩,见解独到。次年,他在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馆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国际敦煌项目(IDP),现在它已经成为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部门。
国际敦煌项目的建立,搭建了世界敦煌文献收藏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解决了保护和编目问题。收藏机构还建议建立一个完整的在线数据库,目录材料与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其他相关材料相链接,以便世界各地的学者可以充分利用收藏。1994年文献资料录入专门设计的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1997年开始数字化写作。1998 10数据库在线。
(3)
65438-099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与英国国家图书馆协商合作,开展国际敦煌项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经文化部批准,中英两国于2001年3月7日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启动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为期五年的IDP项目合作。该项目2005年到期,现已达成协议延期至2010。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将敦煌文献的编目数据和文字图像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整合成数据库,放在互联网上供研究人员免费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明确规定了合作数据库的版权:各库制作的图像、资料版权归制作方所有;任何一方不得修改或删除对方的信息;中英双方和第三方可以访问这些图像,但不得复制或用于其他目的。
为了使学者们看到的图像与原始卷一样逼真,该项目使用了专门设计的4D数据库,并使用复杂的数字扫描设备将敦煌卷制作成高清图像。图像会显示所写卷的所有内容——正面、背面甚至没有文字的地方。比实际尺寸大,图像的清晰度和原卷没有区别。学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检索到高质量的彩色图像。把图像放大后,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文字、墨水层次、纸张纤维等细节,这些都是过去用普通放大镜不容易观察到的。学者不用辛辛苦苦查阅敦煌文献,也不用碰珍贵易损的原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与研究的矛盾。
在两个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敦煌工程中文网站于2002年6月165438+10月1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开通(附图片)。目前网上书目10773,500多卷,6000多张照片。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文字卷数字化,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国学者免费阅读,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合作以来,中英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敦煌文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一遗产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图书馆人艰巨的责任。用先进的技术无损地揭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纸质文献,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我们将与英国图书馆专家真诚合作,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