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虎符号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老虎的形象非常受崇拜,尤其是在军事上。比如调兵遣将的军事符号上用黄金雕刻了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时使用的军事符号。它由青铜或黄金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给将军,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同时使用两个老虎符号才能调兵遣将。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虎符号是秦的杜虎符号,虎符号的设计在汉代以后发生了变化。

虎的象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铜虎形被用作中央政府颁发给地方官员或驻军首领的调任证明,被称为虎象征。滚筒背面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部分存放在朝廷,左半部分给将军或地方长官。它总是献给一个地方和一个象征。用一个滚轮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是绝对不可能的。需要两半验证真相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长7.9厘米,长2.5厘米,虎形,平头,左右颈肋间刻有两行篆书。话是一样的,说“虎符以唐阳侯为先”。xi的陕西博物馆也有一个在Xi西郊发现的老虎标志。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它被称为秦朝的“杜”锏虎标志,高4厘米,形似虎扑,象征军事力量和急行军。虎符的器身刻有40个字的金字铭文,描述了转移的对象和范围,但制作极为精美。

虎符号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发生了很多相关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的妻子是魏信陵的姐姐,他向王维和信陵君寻求帮助。王维让老将率领654.38+万大军去救赵,但后来他害怕秦国的力量,下令部队静观其变。魏国的儿子辛为了救邯,和王维的妻子如姬合谋,让如姬偷了王维卧室里的虎符,用这个虎符夺取了的军队,打败了蚩,救了赵。郭沫若先生曾选择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诸葛亮趁南郡空虚,命赵云成功夺城,并俘虏守军统帅陈娇获得符咒,然后利用这个符咒把荆州守军骗出南郡,然后张飞进攻荆州,再以同样的方式调走襄阳守军,关羽趁机进攻襄阳。诸葛亮用一个小老虎符号把曹兵赶走,不流血攻下三城,而耗费大量金钱、粮食和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他怎么能不生气呢?这也说明了虎象征在当时的巨大作用。

历史上,虎符号的形状、数量、铭文、等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汉朝到隋朝,虎符都是用铜做的,右边是对骑缝上铭文的尊重。在隋朝,它被改为福临。到了唐代,因为忌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又恢复了虎的象征。元代使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中国现存最早的虎符是安郊区北沈村出土的杜虎符(1973)。杜身长9.5厘米,身上镌刻着9行40字,为黄金所铸。碑文写道:“一个士兵盔甲的标志,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秦国杜县)。凡养一兵而被甲攻,用兵五十以上者,必为君主,敢为之。烧(去队放火)这件事虽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是一定会去做。”据此,当时作战时,50多人都要亮出自己的符号。但是,万一有篝火,没有火柴也可以打。此符号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还有一个杨陵的虎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给驻守杨陵的将领的。在山东枣庄出土,铭文为“一个装甲兵的标志,右在帝,左在杨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又重在谨小慎微,所以虎符多为短小易藏,不易被发现。

汉朝的军事符号继承了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的铭文是刻在符号的左右两边,两边的文字是一样的,不需要符号的组合就可以通读。在汉代,虎的象征是不同的。碑文刻在虎脊上,骑在中缝里。只有在符号被组合之后,它才能被通读。1989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凤翔镇李嘉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汉代青铜虎符。虎符长5.8厘米,上面刻着“太守为虎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老虎的符号仍然在使用。到了唐代,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开始使用纸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