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的历史考证
大禹纪念馆,建于1991的尉犁(原治市县城)仿古建筑,成为人们悼念大禹功绩、缅怀其精神的重要场所。由全国各地大禹和夏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四川大禹研究会就设在这里。编辑出版了《大禹治水史》、《大禹与夏文化研究》、《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等一系列关于大禹与夏文化的著作。北川是革命老区,北川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宝定四年(564),北周武帝设北川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北川郡设石泉郡,唐高宗永辉二年(651),北川郡入石泉郡。北宋惠宗政和七年(1117),在石泉县设立石泉军,辖石泉县、隆安县、神泉县,改隶都府路。南宋李宗保祐三年(1255),石全君迁居隆安县。元世祖统一五年(1264),石泉军升为安州,石泉县划归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安州降为安县,石泉县为直隶成都。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划归龙安府。1913年,官、厅、州停摆,郡由道治。石泉县划归川西路(次年应称西川路)。1914,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先设县,后更名为北川县。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驻县城,在县城建立了2个县级苏维埃、5个区苏维埃、28个乡苏维埃和119个村苏维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青年男女踊跃参军。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3000多人参加了红军西进运送物资。7月,红军出境,接踵而至的川军烧杀抢掠,作恶多端;恶霸地主反攻倒算,杀人如麻。这个县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北川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53,11年6月,北川被四川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定为革命老区。现存最早的县志,由时任县令蒋撰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刊印,详细记录了县内少数民族的起源、分布、风俗、汉化等情况,其中一幅范寨地图是珍贵的历史见证。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不进行民族认同。大量的羌族和藏族因为长相不显眼,长期被视为汉族。80年代初,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确定和恢复了他们的民族。全县建立羌族、藏族乡21个,占全县31个乡的68%。1987 165438+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作为少数民族县对待,从1988 65438+10月起享受相应优惠政策。1992,调整乡镇设置时,全县共有3个乡镇,1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1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9%。自1986年以来,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持续了15年,争取建立羌族自治。1987 165438+10月,省人民政府批复“从1988 65438+10月起将北川作为少数民族县对待”;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并于65438年10月25日举行了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7月10日,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北川代管永安镇、安昌镇、黄图镇的长乐、红岩、顺义、温泉、红旗、东峪6个村。2009年2月6日,民政部以字[2009]第41号批复,“将安县安昌镇、永安镇,黄图镇长乐村、红岩村、顺义村、红旗村、温泉村、东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建县至今已14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