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书上的雕版印刷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印章在先秦时期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都是刻入反射,有阴阳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写在竹简上。写好后用绳子绑起来,在结扎的地方放上粘稠的泥巴封住结子,把印章盖在泥巴上,就叫泥巴封。泥封是在泥上印刷,这在当时是一种保密的手段。纸出现后,泥印演变为纸印,盖在几个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据记载,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一种用于加盖公文的大印章,很像一种小刻本。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铜印。
晋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见方(13.5×13.5),大木印120字。这已经是一个小街区了。
佛教徒为了让佛经更加生动,常常在佛经的卷首印上佛像。这种手工雕版印刷比手绘方便多了。
碑刻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石雕的发明历史悠久。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十面石鼓。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共20.9万字,每部刻在46块高650的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为当时学者的经典。很多人竞相抄袭。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些人趁人不备或无人看管,将经书印在纸上自用或出售。结果广为流传。
古人发现,在石碑上覆盖一张稍湿的纸,用软槌轻敲,使纸落入石碑的凹部。纸干了以后,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纸上轻轻一敲,纸上就留下了和石碑一模一样的黑白大字。这种方法比手工抄写更简单可靠。于是拓印出现了。
摩擦是印刷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印染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版分为浮雕版和镂空版两种。1972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印纱(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这项技术可能早于秦汉,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发明以后,这种技术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变成纸,染料变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里,有唐代印着凸盘和镂空盘的佛像。
篆刻、拓印、印染技术相互启发、相互交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上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密切相关,是古代炼丹师在炼丹时不经意配制的。左图为元代青铜器。
它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前两项在汉代写成的中国第一部药理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重要药材。甚至火药本身也被归类为药物。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火药能治疮癣、杀虫、祛湿、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的结果,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率军围攻张羽,郑坤部(带兵发动飞火,焚龙沙门,引壮士先登城,急为棉被) <九国?郑坤传>。这里所说的(飞火)是指(火炮)和(火箭)。(火炮)就是把火药做成环形,点燃吊线,用投石机扔出去;(火箭)就是把粉球绑在箭下,点燃吊线,用弓射。到了宋代,纷争接连不断,加速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北魏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陆续制造出以燃烧性能为主的火药箭、火炮等武器,以及其他爆发力强(霹雳)和(霹雳)的武器。1259年,南威造了一把枪,以巨竹为枪管,内装火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青铜铸火制,称为(将军铜)。这些武器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动力,在斗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右图为南威火枪。
12和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随后传入希腊、欧洲乃至全世界。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动了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直到14世纪中叶,美国和法国才有火药和火器的使用记录。左图为北方火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