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桥的历史

大中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六朝时期,大中桥一带就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的东门。杨武(后南唐)建城时,挖清溪河护城,一桥穿城而过,在东门外。门前清溪跨桥,名为“白下桥”,是原桥。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金陵郡迁至此,改称白下郡。城的东门成了白下门,城门前清溪上的桥取名白下桥。唐代白下桥旁有个驿站叫“白下亭”,与白下门隔江相望。垂柳倒映清溪,碧草青天。明代列入金陵十八景。吴门画家文徵明的侄子温伯仁精心绘制成金陵十八景。它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它曾是文人墨客送它去迎接和送别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在此居住。在金陵白下亭,我写道:“三阳村,邮亭,就在白下门。”后赴金陵西,诗中“祭从当涂叔”(“叔”是家父结义兄弟,著名文献学家、书法家、当涂县令李)说:“我小子是白下亭人。”可见李白对白下亭的感情之难。宋代诗人任思安创作的《金殿脱靴,白亭品酒》一剧,生动地勾勒出诗人、酒圣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潇洒的风度。

到了宋代,建康府城还是沿着南唐旧制,白下桥、白下亭还在。王安石辞行后住在半山花园。他从东门进城,要经过白下桥和白下亭。他曾写道:“门前秋水可鲜美,有意寻西白下亭。”王安石带苏东坡到金陵游中山后,曾在白下桥送别苏东坡,并作诗一首:“穷源不渡清溪口,隔白下桥每次送客。”王安石还写过“东门白亭,毁人汉院”等诗。亭旁还有白下寺,上面的匾额是宋代名臣寇准题写的。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押解到元大都(今北京)路过建康,住在白下桥附近的一个驿站里。

据元代《郑智金陵新志》“白下桥,一为尚春桥,在城东门外,侧有白下亭。”到了元代,白下桥已改名为尚春桥(又名长春桥),改名的原因是“以白下之名,不适宜养儿育女”,即当时的人们对“白下”二字有所忌讳,因为它容易被误认为“没有后代”。因此,它被重新命名为尚春桥。

明万历记载上元县境内有一座旧桥(今怀庆桥)和一座中桥(今寺巷桥),明初两桥合二为一,故统称大中桥。明清时期,大中桥附近的白下寺扩建,占地三四十亩,香火鼎盛。从此在沧桑中消失。

南明弘光元年(1645),南京被清军占领后,黄道周、郑之龙这位凯进士,将于明日在福建立隆武皇帝,定名为武英堂大学士。自邀到江西收兵,抗击南下的清军。到了婺源,突然遇到了大队的清军。因为孤身一人,战败被俘,后被白下桥殉难。隆武帝追授他为文明人,忠诚英勇。为纪念明末清初英勇牺牲的黄道周,南京人将白下桥改名为大中桥,后改名为大中桥,以躲避清朝的文字狱。从那以后,这座桥就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