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村的历史演变
寿宁设县前,清远属政和县管辖。明景泰六年(1455),先设寿宁郡,后隶属寿宁郡。
清源村的村民主要分为魏氏和卓氏。康熙三年(1664),卓氏始祖从福安县坂迁至南门坑底(今清源村)与魏氏始祖同村生活繁衍,至今已340余年。因为这个村的溪水清澈,发源于坑底村,所以后人改称清源,一直延续至今。
清咸丰光绪年间(1858-1890),清源村的卓林英被尊为武夷大夫,其家在当地俗称“异乡”,规模宏大,颇为壮观。韦伯斯特原本居住在浙江省静宁县稻花村,400多年前因洪水而迁居寿宁县芳芳县青竹岭堡坑底村。韦氏家族自从搬进村里后发展很快,现在是村里人口比例很大的宗氏家族。自从搬进来以后,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民国元年,魏北捷(魏常德)任闽浙赣三省都督。
清源村现有清代古民居建筑十余处,其中卓琳英宁的“杨厝”景观资源尤为丰富。房子建的时候占地十几亩,下水道全是手工雕刻的方石,可以住一个人。东西南围墙10余米,墙宽2.6米,墙顶等距离有墙房。正门分上下两层,外层用10厘米厚的樟木贴上铁条,门周围用吨到十吨的大清石,雕成门框。门框两侧石雕对联为:“云台索祖,仙案带人道。”门上立着一块笔直的石碑,题名为“武及第”。此外,屋内还有一个石炉,仅用两块大青石手工堆砌而成。杨厝建于清末咸丰年间。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土匪众多,全屋仿城墙和城门建筑,便于土匪进攻时防御避难。
此外,石桥由迁居清远的卓氏第三祖祖炳松公于咸丰三年修建,后在后人的努力下建成现在的廊桥。这座桥有宋翁桥刻在一个古老的石碑上,佛像就塑在上面。就像肯迪和外卫村在石头山脚下为国王设立的社坛,时不时有人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