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7世纪左右,战国时期的楚国率先用防御墙将西北、北方、东北三个方向的烽火台、城堡连接起来,全长约500公里,称为“方城”。公元前5、6世纪,齐国修建了一座东西向的城墙。到公元前4世纪,国家如秦、燕、韩、赵、魏等。,还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了数百公里的城墙作为防御工事,以备共同防御。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等,也经常入侵南方的燕、赵、秦等国的领土,抢夺牲畜和粮食,甚至拿人做奴隶。所以这三个国家在与邻国的边界上画壁,在北方筑墙,是秦始皇日后修建万里长城的基础。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全国后,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驱兵三十万,筑长城自临洮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秦长城西段沿秦旧城改建,北、东为连接赵、燕的旧城,西起高阙,东至枣阳,再向东至辽东。八年建成,始于秦始皇三十年攻匈奴。当时,长城有一万多李龙,相当于5000多公里。因此,这个时代的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
秦代长城虽已达到万里规模,但汉代长城更为雄伟,长达10000多公里,是历史上最长的一段。防御匈奴是汉长城的首要目标。西汉初年,匈奴首领满旦之子急转直下,不仅侵占邻近部落,还侵占南方中原之地。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驱逐匈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因为西汉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所以采取了亲匈奴的政策。但在亲密无间的几十年里,匈奴不断骚扰边境,汉文帝和汉景帝多次反击。汉武帝时期,他不仅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灭匈奴,还修长城、筑长城。长城西起大湾儿石城、赤古城、龟兹、鸟毛、车市、居延,沿杨希嫣山、库瓦河延伸至黑龙江北岸。其工程之庞大,远超秦始皇时代。在此期间,长城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长城的选址选在险要的地形上,城堡、关隘、烽火台都建在城墙上一定距离的地方。所以,汉长城不仅仅是城墙,更是坚固的防御战线。《汉书·匈奴传》记载:“当时汉界烽火森严,匈奴对边寇少利。”之后“匈奴远,南汉无王庭。”后来唐朝的疆域超过了长城以北,宋朝的疆域是长城以南。过去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统治者本身也是游牧民族,所以没有必要修建长城。明初蒙古人不断南侵,同时东北女真族崛起,北方防御尤为重要。朱元璋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采纳了安徽休宁人朱升“筑墙高,积粮广,称王慢”的建议,用规模空前的砖块修筑了长城的夯土墙,在王朝建立后的200多年里,几乎从未停止修筑长城。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至少7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