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厦古村落梁溪历史研究
罗桂南搬到周刚(新会)开始创业的村子叫梁溪,原名夏迪。如今占地7.56平方公里,506户,常住人口1.642。
梁溪村依山傍水,村前池塘开阔,碧波荡漾,玉带般的河流环绕了大半个村子。巨大茂盛的古榕树和高大的棉花树深深扎根在村口的池塘里。村里有很多半石脚半青砖建造的古宅。门口台阶上的砖雕和灰雕非常精致,山墙上画着草龙,屋梁下画着水墨画。村里有一座贞节牌坊,是乾隆元年(1736)为“示贤妇洛门吴”而建;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祠堂是梁溪罗姓村民为纪念南宋时期定居梁溪的始祖罗桂所建的祠堂,供奉罗桂为始祖。
祠堂为砖木结构,宽三间,深三步。建筑结构为硬山、山墙檩条、提梁木结构。前后三阶均为13梁,船脊贴瓦,绿玻璃镶边。梁溪村的巷道全部铺上了青石条,排污口也整齐地铺上了石条。村里的主干道旁,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用木板搭建的古店铺。梁溪村的山、水、树、建筑与古民居环境的结合,展现了古村落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
自落桂开梁溪以来,人才辈出。到了宋代,罗桂芝的儿子孙葆桢中年成了道士。44岁时在顺德建道观,法名吴广,活到130岁。少年时孙被释放,后建宝林寺,是顺德宝林寺的前身。曾有诗云:当智慧有灯,当菩提无树?此外,清代道光六年翰林学士、“粤东四子”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被科恩击败的罗芳、近代画家罗士林、前国民党中央委员罗光海等都出自梁溪村。村里有超过100人在科举时代成名。
梁溪落桂的后代都有着祖先的开拓精神。新加坡开埠之初,中街“七头”之一的罗其胜是罗桂求的第23个孙子,于1841在新加坡创业。他们的祖先驾驶着一艘满载货物的舢板,本来是要开往美国旧金山的,但是大风把船吹到了新加坡。“来了就平安”,于是他们和老乡一起在新加坡发展,生意越做越大,有粮油杂货,有红烟家具,有五金瓷器,有丝绸布料,有日用品。所谓“罗其胜除了棺材什么都有”这一家还拥有100多家企业,火车要一个小时才能出它的范围。罗其胜当年的气势自然具有司法力量。他的雇员违反了法律,警察将被拘留者送回了罗其胜的办公室。
放眼望去,梁溪村的房屋以青砖为主,青石板铺成的小巷狭窄,纵横交错;仔细研究后发现,很多人家的门前台阶都雕刻得非常精细,山墙和灰色塑料上画着草龙,屋梁下竟然是精致的水墨画。山、水、民居的完美结合,是一幅水墨画的好画面!
他们保护一方的安全。
"这是我们村的了望塔."走到梁溪村南边,我们发现了一个威武的“守护者”——瞭望塔。罗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镇南的南楼,建于民国初年。瞭望塔由水泥砌成,呈圆柱形,高约6米。在梁溪村东头,还有镇南楼的“孪生兄弟”——镇东楼。两座瞭望塔矗立在村庄东、南出入口的大门旁,忠诚地保卫着梁溪村。
“有了这个守护者,我们的村庄近70年来一直非常安全。没有小偷,也没有人丢失任何东西。”罗老师告诉我们,她小时候在镇上的南角和镇上的东楼有一个守夜人,负责值夜班。如果村外有任何麻烦,看守人会立即叫醒村民。
事实上,为了防止外界的骚扰,村民们已经使用了许多种村庄保护技能。最大的工程是沿着村后半山腰连续修建的村庄防护墙。为了让我们一睹护村墙的风采,军叔(村里的一位热心老人)特意借了一辆摩托车,我们欢呼着上了摩托车,飞驰在乡间小路上。很快,汽车停在了一个长满竹子的山坡脚下。山脚下有一口大井,几个女人围着井有说有笑的洗衣服洗菜。“我们梁溪村的水很甜。从古至今,即使有了自来水,家家户户还是喜欢挑井水喝。”看着我们风尘仆仆的样子,君叔热情地叫了一桶井水。我们尝了尝,爽极了,滑到了肚子里,一路带着甜味。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鲜香的味道似乎还环绕在牙齿周围。
这是一座白色砖木结构的建筑。在入口处,我们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罗氏大宗祠于2004年被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座据说有2000多平米的大祠堂里,我们遗憾地发现,除了几张破桌子、一个挂在祭台上的吊扇和一根与古建筑格格不入的横梁,什么文物也没有。
正当我们在罗氏大宗祠里纳闷地转悠时,村里的“百事通”大爷大伯拿着一堆旧书卷轴向我们走来。“罗氏大宗祠是梁溪罗姓村民为纪念南宋定居梁溪的始祖罗桂所建的祠堂……”君叔说着,小心翼翼地展开两幅长约3米、宽约1米的人物画,翻开封存已久的家谱中的一页,悠闲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画中人物为罗桂求,原名益达,字天绝,号秦轩。他是南雄珠玑巷的进贡学生。罗桂生于北宋元佑元年。他是黄帝的148代孙。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正月十六,罗桂领着97姓36户,从诸暨巷出发,于4月16日到达新会。这时,罗桂求发现良溪村群山环绕,溪水甘甜可口,土地肥沃。罗桂求死后,后人把他葬在村里的一座小山上,建了罗氏大宗祠。
这一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居民。据估计,他们的后代总数超过2000万。如果加上移民到港澳台和海外的后代,总数大概在4000万左右。
或许是历史沉淀太厚。罗氏大宗祠的一砖一瓦看起来沧桑无比,很多飞檐、墙角都已经风化剥蚀。偌大的祠堂里,只有角落里生机勃勃的桂花树透露着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昨夜落下的桂花,似乎在向远方的故人倾吐着无尽的思念,于是满园春意!
从沉淀了几千年沧桑的罗氏大宗祠出来,正午的阳光格外耀眼,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着工地上停放的汽车和围着汽车玩耍的村童,再回头看罗氏大宗祠大堂古老厚重的山墙和砖块,谁能想到,这明媚的阳光与这古老的岭南建筑一起,见证了梁溪近百年的世界变迁!
“孝”字牌坊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还在一点点拉伸着人的影子,而你那依然精神抖擞的大叔,黑白分明的把我们领到了一个略显寒冷的地方。听说我们要去看的是真的被皇帝“批”过的贞节牌坊。这个名字让我们女生感到莫名的压抑,却又说不出心里的原因。我们终于站在贞节牌坊外,穿过曲折的道路和嵌在灰色石墙中的黑色门板。也许你要问了,贞节牌坊为什么会有“门”呢?原来,这座古牌楼前的一堵青砖墙和一扇门,是牌楼主人的后人为了保护牌楼而修建的。据说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修建的。牌楼前巷有个大门,文革时拆了。这座牌楼建在通往梁忠梁冬村的一条小巷旁边,高4米多,宽3米多。中间有一座小拱门,宽1米,高2米。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已有270年。具体来源还有待考证。牌坊由红砂岩和青砖砌成,精雕细刻,顶部有漂浮的图案。“圣旨”和“容恩”字样垂直刻在正面和背面中央的顶部。每字之下“孝、雅”四个字作为横批刻在卧石上,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乾隆元年陈冰冬吉日立”和“贤妇”字样。此外,牌楼“容恩”的左右两侧还刻有“端”和“南”字样,顶部用贝壳灰浮雕的整齐花边制成。整个牌楼都是用很少的彩色粉末清洁的。我们看着拱门,它是如此的白和粗糙,不知何故,我们似乎听到它在讲述过去...我们的手碰到了牌坊的石柱,石柱冰冷刺骨,给人一种威严的美感,让人不得不收回手。庄严的牌楼像一把闪着寒光的锥子,刺痛着人们的心,伤害着他们。青山绿水之间,这座牌楼就像一个无声的问号,重重地印在这里,供现代人仰望。
补充回答:富边的碣石堂大叔告诉我们,在梁溪村,是最宏伟的私宅“碣石堂”,是村里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筑。“那真的要去看看!”我们兴奋起来,开始欢呼。碣石堂坐落在一排沧桑的房子里,轻轻敲着厚重的木门。吱的一声,一个老妇人慢慢拉开门,好奇地看着我们。听完君叔的解释,奶奶嘀咕道:“破房子有什么好看的?”特尔用颤抖的双手迅速拉开门板。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屋。一进门,“啊……”一股沁人心脾的寒意扑面而来,挡住了外面的热气,我们顿时感到清凉,像洗了个冷水澡。“我在这里住了56年,夏天凉快得不用吹电风扇。”奶奶轻轻地走了进来,仿佛在喃喃自语,“店主不是我,是罗光耀,开平人。”君叔拉着我们,小声说奶奶的姐姐以前是屋主的丫环。后来,房主随家人移民到新加坡,她的姐姐也搬走了,把房子留给奶奶照顾。仔细看着房子,我们的眼睛都呆住了。房子的结构是传统的岭南民居风格,中央大厅和左右门的屏风上镶嵌着红、橙、黄、绿、蓝五种颜色制成的彩色透明玻璃。正好,一米阳光透过玻璃,一只彩色的大“蝴蝶”栩栩如生。屏风和窗台上镶嵌着精致独特的雕花玻璃或雕花玻璃。奶奶告诉我们,主人是个完美主义者。盖房子的时候,他特意请人到韩国来买这种极好的彩色玻璃。我们还注意到,黑暗中的屏风、窗棂、天花板、神龛上的花、果、虫、鸟等装饰物,不停地发出耀眼的光芒。奶奶指着一排细长的“荷叶”告诉我们,房间里所有能发出耀眼光芒的饰品都镶有金箔。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这些饰品没有一件脱落,依然光芒四射。从这些奢华的装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杰士堂主人的生活,他很富有。《神秘》画师《黑面卓》“看你脸皮厚,我给你介绍个神秘画师。我和他还是邻居。”奶奶说着,展开一个满是皱纹的笑容,弯腰拉着我们出了石厅,拐进了隔壁的老房子。当我们走进这间灰色的小屋时,碎砖碎瓦落了一地,杂草顺着长满青苔的缝隙长满了一地。"这位神秘的画家就是卓洛."奶奶走过去说:“我们村里的人都知道卓洛中学没毕业,但他是大学教授。他不爱说话,但他的画很美。”军叔告诉我们,卓洛是近代广东省国画研究会的骨干画家。因为卓洛皮肤黝黑,为人憨厚,村民们都称他为“黑面卓”。为了实现他成为画家的梦想,卓洛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独自旅行。时至今日,他勤奋好学的可贵精神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快乐的“洒水”从金碧辉煌的石厅里走出来,我们恨不得一头扎进那片青山绿水里再也不出来,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轻易到来。你大爷好像看出了我们的想法,马上建议我带你去看《洒水》!光是听这个名字,我们就来了精神,一路欢呼跳跃在村道上。
“洒水”位于梁溪村以北1公里处的一条山涧。山涧中的一处山泉常年不断,水从6米高的悬崖上停留形成小瀑布,发出沙沙的声音。在当地,“沙”和“洒”的方言发音基本一致,所以这里的风景取名“洒水”。现在,悬崖的水源处建起了大坝蓄水,储存的山泉水用来供应梁溪村村民所需的水。所以流下来的水少了很多,原本“瀑布”的气势也消失了,但也增添了不少温柔和甜蜜。“洒水”两边的山坡上种着许多松树,山涧里种着竹子。不知道哪个文人种的,很茂盛。我们在翠岭的时候,偶然看到几根石柱,问君叔那是什么。君叔说,悬崖右坡的平台上原本建有一座石亭,不知何时被毁。现在只剩下四根绿色的石柱,四柱上刻着对联,但因为太远,很少有人上去看。亭子里以前有石桌、石凳,现在这些都被村民搬下山来,放在梁溪村北入口处的榕树下。看着眼前的农田和翠岭背后的清流,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古人对着瀑布吟诗的风雅,而这风雅的见证,就是刻在水落处石头上的雄伟隶书“西雁湖,竹坡”。当然,村里流传的故事更多。据说水与康有为有一段佳话:康有为在与梁溪相邻的鹤山雅瑶玉岗卢敦勋家中避难隐居。鲁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曾与康结为兄弟。有一天,鲁和康有为去喷水池玩。康有为见泉水叮叮当当,清澈见底,便以其独特的养生书法,在水石亭上写下“华冠”二字,落款为“漂泊的父亲”。后来,这些字被刻在木板上。不幸的是,木版现在已经失传了,但幸运的是,康有为和鲁迅之间的信件以及“华冠”木刻的拓片仍然被收藏。
走进“后朱集巷”——触摸梁溪人的精神家园
村口是高大的木棉树和古老的榕树;稍有空隙,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霸王花;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捆或几捆从山上砍下来的柴火;蓝灰色的明清建筑,层层挑起的飞檐,幽深的小巷;祠堂、贞节牌坊、祠堂、罗桂墓——良溪古村,像一颗穿越了历史时间的坚硬“核”,在富饶喧嚣的珠三角地区,悄然坚守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不断呼唤着迁徙到各地乃至各国的三十六姓子孙寻根问祖。
罗氏大宗祠位于梁溪村村口,三间房宽,砖木结构,进深三进,坚硬的山顶,看起来平整、厚重、大气。站在罗氏大宗祠门口,“朱侯赵红记”的对联扑面而来,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朱记巷与背后的关系。最后一个山墙上,自上而下24字的长联,有力地证明了“梁溪村是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重要中转站”的学术观点。这副对联写着:
冯、黄、陈、麦、陆等97个姓氏的首领们,靠着冒险和努力独立发家致富。
从底层开始,与广、昭、惠、绍、朝诸郡相隔千年,支流同源。
罗氏大宗祠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宗祠修建和重修的时间。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咸丰十年重修。站在祠堂偏厅的碑文前,梁溪村谢姓后人谢告诉我们:“文革期间,村民们用砖头把碑文砌在墙上——当时祠堂是村里的小学,所以一切基本完好。我们从小就在这里读书,这里和对面有一个乒乓球台。”这时,记者的耳朵里似乎听到了打球的声音和孩子们玩耍的声音。如果以这种方式度过一场浩劫,一定是罗桂求等先人所愿意看到的!罗氏大宗祠正殿内,悬挂着罗桂求夫妇的画像,下方密密麻麻摆放着罗氏27个部落建立的牌位。梁溪人告诉我们,“祠堂里只放了县级以上的牌位。如果村里立牌位,早就不放了。”最新的牌匾来自高明,上面写着“高明市罗氏宗亲”:“此只是祖宅。今年清明,高明来祭拜五百人。”据介绍,今年清明节,罗氏大宗祠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5万人前来祭拜。罗桂墓罗桂墓在梁溪村东凤凰山的半山腰上。秋风阵阵,发黄根的松针落满了我们上山的小路。这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古墓,四周松柏环绕,明显体现了后人的敬仰之情。罗桂墓乍一看朴实无华。虽然是1992装修的,但是和以前一样旧,不算豪华。
听陪着我们的罗氏后人说,文革期间,古墓里的石头很多都被拆了来盖生产队的房子,重建的时候又被一个个找回来,所以这里的石头大部分都是原来的。在罗桂墓前,石板上刻着一句墓志铭:“此山坐于凤凰怀中。”祖先桂...从南雄地区常宝县牛田坊沙水村朱集迁到周刚底部,是罗氏南迁的始祖。绍兴元年十二月建立。”这不禁让人生疑:“罗贵南在元初到达周刚。他是12月去世的吗?他在这块土地上只住了几个月?" .保存罗氏族谱原版的梁溪村村主任谢解释说,族谱中记载,罗桂初初到梁溪时46岁,去世距今已有17年。墓志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内容,最有可能是他提前建好了墓,立了碑。到底是恶还是不恶?有待专家验证。
看着罗桂墓,突然能感受到墓址的“好处”——整个梁溪古村都在我的视线之内,安静自然,一种被庇护的感觉油然而生。远在他乡的游子,总能感受到祖先“庇护”的目光。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来祭拜罗桂墓,今年清明节约有4万人前来祭拜。五堂和罗氏大宗祠在斜对面,守卫着梁溪村的另一个村口。1998《重修五章新牌坊碑文》中明确写着“五章为梁溪村罗、谢、叶、廖祠堂。”在寺庙的入口处矗立着两根汉白玉石柱,上面的字迹显示这两根石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遗迹。五殿供奉着六位神仙:上元大仙、中原大仙、太厨子大仙、赤脚大仙、观音菩萨、龙树菩萨。道教和佛教的神仙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入口处东厅的对联是典型的儒家“尊老敬贤”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位一体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六大雕像前,有许多小雕像,挤满了神龛。六个雕像中的每一个也有六个小雕像。据说每隔三年,正月十五就是这些雕像出行的日子。将小雕像代表大雕像请出来,到梁溪村下五村巡游,看大戏,祝福梁溪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五堂也是梁溪村的传统“庭”。“过去,如果有人违反了宗族规则,就会在五堂受到族人的审问。”梁溪村的人告诉我们。第五厅入口左侧是鼓台;在右边,有一个钟架。今年春节的第二天,乾隆年间铸造的古钟不幸被盗,所以那天我们只看到了空钟台。人们不禁感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坚守传统”的艰难和价值。
贞节牌坊在紧密排列的房屋中,我们的向导突然停下了脚步。清乾隆元年留下的贞节牌坊到了。与其他立在空地上的牌楼不同,这座牌楼极其低调,甚至有一堵墙包裹着它,仿佛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得更深。如果我们单独来寻找这座牌坊,即使站在它的门外,也不可能发现它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这座牌坊才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写着“精表贤妇吴门侯”四个字。
梁振军对梁溪人的看法是包容的,从梁振军在村里的看法就可以看出来。穿过一个霸王花云集、不知名野花盛开的古巷,路过几家木板搭成的古铺,上一个小山坡,就能看到“梁真君”三个大字的门楣。没有房子,只有一个简单的棚子,分成两个房间。一边是梁振军的遗像和浓烈的香火,一边是村民抄来的各种警醒世人的谚语。梁振军是村民传说中的真人。传说不知是哪一年哪一代,突然来了一个神秘的老头,向村民们宣称,他是一路追到这里来的龙脉。不知道为什么,老人到了梁溪村就不再前进了,而是在这里行医教书,赢得了村民的尊敬。某年6月13日,老人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要求村民离开此地作为自己的道场。村民们同意了他的请求。从此,每年的6月13日,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村里每个孩子到了学龄,都要拜梁振军。据说崇拜梁振军的孩子会特别聪明。我想来这个梁振军。不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逃亡大师还是隐居大师。让罗氏后人感动的是,他和罗桂求一样,在梁溪村保持着匆匆的步伐。
梁溪奇观近4万人在清明节祭奠祖先、祭祖,祈福来年顺利...今年清明节前后,来自珠三角各地、港澳甚至国外的近4万罗氏后人带着妻子和磁带来到梁溪古村,这也是梁溪古村一年一度的奇观。梁溪古村村委会书记罗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一直有来自广东各地的罗家“兄弟”(指罗家)专程到梁溪古村走亲访友、拜山,其中1992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992之前,拜山人数少,规模小;从65438年到0992年,香港骆氏宗亲会捐款重修罗桂墓后,每年都有新的骆氏兄弟通过媒体或家谱或老人的介绍回到梁溪古村寻亲,每年清明来祭山的骆氏兄弟也呈上升趋势。今年清明节前后,约有4万人从粤港澳各地前来瞻仰罗氏兄弟白落桂墓。清明节那天,大约有65438万人去扫墓。罗翻开通讯录告诉记者,佛山、东莞、南海、清远、阳春等地的罗氏兄弟的电话号码都登记得很详细。“除了清明祭山,每年从春节初一到初八,罗氏兄弟还会回乡拜年。”“佛山高明市三洲街道办事处孔塘村村长罗是通过去年央视拍摄的专题片《千年明珠》得知罗桂墓在梁溪古镇的。罗指着其中一部手机告诉记者。昨日,记者特意致电罗。罗说,高明三洲街道办事处的几个村里有很多罗姓人是罗桂第三代的后代。根据村里18的族谱,800多年前,罗桂曾带领多人南迁,通过新会在梁溪古村定居。700多年前,罗桂求的孙子来到高明居住,进一步繁衍罗氏子孙。去年下半年,从电视上得知祖坟在江门梁溪古村后,罗迫不及待地带领500人年底回老家梁溪古村寻亲。”我们都很兴奋,每个人都很开心。"在电话里,罗的声音很激动. "老家的亲戚都很热情,寻亲,让我们找到精神家园。“罗说,寻亲后,每年清明,他们村的罗姓兄弟都会回来祭拜罗桂墓。鹤山某鞋厂负责人罗老板,从2001开始到梁溪古村走亲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罗老板说,据家里老人说,他是南迁始祖罗归的后代。罗桂生了10多个孩子,枝叶遍布广东。广东的罗家几乎都是罗桂求的后代。许多罗家成员在清明节前后回到梁溪古村祭拜这座山。于是,2006年,5438+0,遵守传统的罗老板开始带着孩子回梁溪古村落拜山。”虽然有很多各地来拜山的罗氏兄弟,有老兄弟也有新兄弟,但村里的亲戚都很热情。拜完山,我们都给村里一点好处。许多互不相识的罗家兄弟聚集在村里的祠堂里,吃着热闹的饭,追忆着家乡。“罗老板特别强调,祭祖之后,大家都觉得一切顺利,一年四季生活安稳。
□记者手记《我是完整的》在去梁溪古村的路上,有同事问:“据说罗桂停在梁溪是因为这里风水好。现在八百多年过去了,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罗桂求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只有梁溪村能回答。走进梁溪村,你会发现村子周围都是鱼塘。这些宽近百米的鱼塘,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旧址。护城河的宽度可想而知。村子的两个入口各有一座瞭望塔,易守难攻。据说日本侵华时只是从梁溪村周边经过,文革浩劫并没有给这里的建筑和文化带来致命的破坏。即使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这似乎也是一种默契,新的建筑只是散落在古村落的周围。梁溪村的中心仍然保持着清代建筑的魅力。祠堂、五堂、罗桂墓的修缮,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文化的力量,根的力量。这个地方,在经历了战争的灾难之后,依然能够顽强地保持完整的文化体系,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也许这就是罗桂求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