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的历史演变

192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一度想扩充海军。

1929,14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组织军事案》指出:“中国海防线长,领土大,现在海军弱。在未来的国防计划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这样国防计划才能完成。”

1929,16年8月2日,江南造船厂制造的“咸宁”号炮舰成军。军委主席蒋介石在“咸宁”号军舰成军仪式上的讲话中说:“为了挽救国家的权利,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庞大的海军,使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军国家,这一切都在士兵身上。我们预计15年将有60万吨海军,成为世界一流海军大国。”

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包括航母、装甲巡洋舰、潜艇在内的庞大的六年造船计划(见下表)。然而实际上,当时内战仍在继续,政府财政极为困难。这个空中楼阁的造船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1930(民国19年)提出了六年海军造舰计划,但国民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建设和具体发展战略未能最终确定。关于舰艇数量的说明:航母1-装甲巡洋舰2-巡洋舰2-驱逐舰28包括大小驱逐舰,潜艇24包括大小潜艇、炮艇、扫雷舰、潜艇航母、鱼雷艇、运输船等。合计:106 1932 65438+10月,陈绍宽将军被任命为海军部部长后,原国民党陆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已规划了四大战区,提出了20艘航母的计划。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上谈兵的计划,开始为抗战部署现有舰艇。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日战争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

1937年8月初,为了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前进,国民政府在江阴用沉船设置封锁线。日军为了打通封锁,利用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进行大规模轰炸,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防守封锁的几乎所有船只。此后,日本航母频繁出现在中国沿海,配合陆地作战。

8月1937,16,江阴海战从江阴海战和江阴战拉开序幕。日军在江阴阻击行动中的空中横冲直撞,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母的作用。

江阴沦陷于1937 12 1(江阴炮台沦陷于12 3),历时108天。这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两栖作战,也是抗日战争中唯一的海战。多年来威胁巨大的中国舰队在烟台沉没,主力则在江阴沉没,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最大的损失。江阴保卫战失败。

1943、11年6月,陈绍宽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而是想打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分为四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为成山头至长江口;第三区是长江口至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边境。每个区组建一支海防舰队,5艘航母,全国沿海需要20艘航母,每艘花费18亿元。这个计划让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很多人目瞪口呆。陈绍宽说:“国家攒不下这钱。”显然,就战时中国的形势而言,实现上述计划是不可能的,陈绍宽对此心知肚明,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一击也是很有意义的。

1945年八月,抗战即将胜利,陈绍宽是认真的。他征召军政部长陈诚、民政厅长钱卓伦(主管人事),结合海军现有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防御计划。该计划修改了几年前的计划,将航母数量从20艘减少到12艘,目的是让更多人接受这一计划。陈绍宽解释说,12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建成的,期限是30年。前10年计划建造10,000吨级和8000吨级航母,每吨造价6280美元。

8月1945,15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神州大地。这时蒋介石脑子里的主要问题是内战怎么打,海军的建设已经完全忘记了。

1946年6月,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卷入内战,陈绍宽的海军强国梦破灭,航母梦自然烟消云散。中国首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