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原则?
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目前众说纷纭。我试着给大家提出五条原则。什么是历史人物?我觉得,简单来说,逝去的人都是历史人物。这里有两点。一是他们已经不在肉体上活着,二是时间已经是过去式。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有大有小。古代的,现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什么样的人都有。都是我们称呼的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他们?应该有五个原则:
第一,阶级原则。简而言之,就是阶级分析的原理。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原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现在,这个有效的原则也应该适用。目前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在阶级社会,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它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是辩证的、唯物的。不应该无原则,夸大其词。比如农民起义研究中就有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美化或夸大农民起义。这种现象存在于太平天国起义的研究中。太平天国是应该完全肯定的。但有过度美化其研究的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还原太平天国的本来面目。长期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简化为农民起义史或儒法史,这是僵化应用阶级分析原理教条的极端例子。
第二,历史原则。这是一个不可或缺但经常被误用的原则。历史原则是从时间和地点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行为不能超越他们的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要求太多。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很多现代色彩。农民起义的领袖被美化成[高。大】现在屏幕上的皇帝一个是过度美化,一个是妖魔化历史人物。文革中期,皇帝、将军、才子、美女都被当成历史垃圾,统统被丢弃。这两种倾向是不可接受的。
第三,大节原则。没有人是完美的。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包括世俗的欲望。也有喜怒哀乐。所以,伟人必然会犯错。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被迫的。总之,我们历史学家要看历史人物。我们应该看看他们的盛大节日。如果从他对中国统一的贡献来看,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的焚书坑儒,无论如何都是不确定的。我们既不能因为他焚书坑儒,就否定他的历史贡献。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贡献而美化书籍,埋没儒学。另外,我提出一个个人意见,就是不能对历史上的伟人进行道德评判,即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男女的生活方式或者真诚虚伪,对于历史上的伟人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证实的。即使他们被证实了,我认为也没有意义。因为这些。
第四,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国中之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分久必分。”辽金史专家张伯权教授说:“国中有国。一个民族内部是有族群的。这就是历史。”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朝代。这是分析晋宋战争和历史必须肯定的前提。也就是说,整个中华民族的概念不能被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所取代。
第五,两点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要讨论两点,而不是一点。比如评价曾国藩就有这个问题。曾国藩曾在太平天国严厉镇压农民起义。结果几十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刽子手、叛徒、辩护人,成为历史上的反面典型。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被公之于众。毛泽东说:[和别人亲近是愚蠢的。单独为曾文正服务。这是毛泽东在24岁时写的一封信。马东宇教授说:【毛泽东是一个对曾国藩评价很高的人。他正在探索起源。自律、学术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体育锻炼、军事原则等。都以曾国藩为榜样来学习。虽然这是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但曾国藩在许多方面对他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只是一个例子。"他补充道:[从本世纪中叶到80年代,大陆全面否定曾国藩。原因是他。当时封建思想是被全盘否定的。现在政治思想解放了。人们在文化、精神、人格知识上对曾国藩的肯定,形成了一股热潮。这充分说明曾国藩是一个影响历史的人物。”我们以前评价曾国藩是一分论。我们只看到了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却完全否定了他。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两点论来评价他。我们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