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兰州不是历史文化名城?离北京1400km,但有京兰官话。
我对兰州情有独钟。
一年至少到兰州三次是那种纯玩,甚至吃老马家的“手抓饭”;甚至有一天傍晚站在白塔山山顶,静静地看着黄河穿过兰州,看着夕阳缓缓落在五泉山上空,洒下金色的余辉,与黄河融为一体;甚至对于一个兰州市来说。
第一次见到兰州。
1996年8月,是单位新员工报到的月份。一个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大学生,是兰州的“土著”。他报到的那天,我很惊讶,这个身高1.8米的小伙子居然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我对兰州的第一印象。
2003年9月,我正式进入兰州市。
我参加了兰州铁路局包兰铁路项目半年一次的专业会议,那是我第一次利用工作之便踏足兰州。济南到兰州直线距离1300KM。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山东航空安全降落在甘肃,直奔中川机场。印象最深的是机场离兰州市区很远,那叫“远”。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发信息,说兰州中川机场是国内距离机场和市区最远的,有点夸张。其实要说离市区最远的中川机场也不是全国第一,昌都邦达机场距离昌都镇136公里,是全国离中心城区最远的民用机场。
我对兰州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城市就像一部大型舞台剧,它的立体感和画面感是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兰州的外观是两座山夹着一条沟,东西向的城市脉络非常清晰。兰州西站到兰州东岗镇距离17KM。城北和城南都是光秃秃的山,这几年植被有所改善,远远的山上就能看到绿色的植被。城中沟是兰州城的中心区,有一条宽200-400米的黄河流经兰州城。经过国内很多城市,除了
兰州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神秘的面纱,它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要塞之路,还因为它遥远,甚至遥不可及,远离车马,远离自由,还因为它是中国西北的省会城市,中国腹地的中心,我们对兰州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多次在兰州西部,有一个意见总结了对兰州的五个突出印象:
第一,开满金花的黄河文化,已经渗透了整个城市。
说到兰州,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黄河。兰州是中国唯一拥抱黄河的城市。这一点对于兰州的城市建设是相当了不起的。在黄河下游年年决口的背景下,黄河只流经兰州一带,是如此的温柔。河西走廊的西凉、大凉文化,也带动了兰州后来文化触摸和发展的灵感。如果说黄河文化是纯粹的,它其实不属于兰州城。准确地说,兰州市将更加纯粹、彻底地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
二、坐标西北,距离首都1400KM,满城都是京兰味的普通话。
很多朋友来到兰州后,都觉得很惊喜。在这个西部城市,其实很多人说的都是北京兰州味的普通话,但是兰州和北京相距1400公里。一个普通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想起了有一首献给北京的颂歌的深意。
普通话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江浙、四川话、闽南话都各有韵味和特色,外人很难懂。好像那里的人不在乎外地人听不懂家乡话,兰州担心的是他们西北话鼻音很重,外地人听不懂。所以满满的都是北京兰州味的普通话,这也说明兰州人对外来文化和流行的东西非常在意。
从本质上来说,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正常的城市建设历史并不长,更谈不上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的时间线上,可以说是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兰州虽然有方言,但毕竟当地人口有限,大家用普通话交流自然更方便。这几年兰州的人口补充主要来自甘肃各地,甘肃各地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异,用普通话交流自然更容易。
再加上2000年以后推广普通话,有的人故意不教孩子说兰州话,有的孩子觉得兰州话太老套,不愿意主动学。自然越来越少的人会慢慢说兰州话。我个人并不认同完全抛弃方言的做法是推广普通话所必须的。而且甘肃的“甘普”口音很重。最后,新一代年轻人不仅不会说自己的乡音,连普通话的标准发音都乱七八糟。至于对与错,不再纠结。感觉没有方言的城市会让人觉得有点忧郁,比如甘肃的白银、嘉峪关,完全是移民城市。带点方言似乎更贴心。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你不能说东北人听起来像奇怪的普通话,你就可以说东北没有方言。这是一个道理。当我们漫步到祖国的西北,会发现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的老百姓说的普通话总有一种类似的口音,因为这一带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普通话”。但是你仔细听会发现,每个地方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兰州属于“兰银官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京兰话”。北京代表普通话,兰代表本地发音,不同区的兰州话也不一样。以兰州城关区为首的城区正式划入“金城片”,金城是兰州的古称。老一辈人说的当地老兰州话,年轻人大多听不懂(老电影《龙门客栈》里的屠夫说的是纯正的兰州话,但兰州的年轻人大多也听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只会说京兰话,但是每个地区都有差异。比如兰州人把“皋兰”这个字读成高(三声)兰(四声)。皋兰县人会把它念成高(一声)兰(四声),还有很多名词:莎莎(美女)、佛(勺子)、月(钥匙)、卧索(垃圾)、偏禅(聊天)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拼音不会拼的词(你们老家有什么词是拼音不会拼的你们都可以找出来)陕西之后,西北唯一的汉语言是“兰音官话”。除了汉族说兰音官话,只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属于关外)。你应该自豪,你的祖先把汉语言带到了西北各地,到处都有你祖先的足迹。
第三,打车难,深层原因让人吃惊。
现在提到兰州打车难,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真的很难。”站在街上,各种出租车从你身边疾驰而过。但是当你抬手要打车的时候,你发现前面没有空车经过。似乎过去在周末和高峰时间很难打车。现在没有时间限制,几乎随时都很难打车。
兰州市民表示,每个城市每个时段都很难打车,尤其是兰州。家住东港的任先生准备带一帮外地的朋友去中山桥玩。时间定在下午5点在铁路桥见面。任先生提前40分钟请假打车去铁路桥。结果他走了一个小时,迟到了半个小时。原因是东城到西城正好是地铁施工阶段,路窄车多,又赶上下班高峰期。让一群外地的朋友在桥上等了近40分钟。
兰州市民喜欢出门打车,不仅潇洒,还因为可以节省时间。这也和兰州人的消费观念有关。记得有个哈尔滨的朋友开玩笑说东北。他家里有65438+万的存款,敢买20万的车不怕贷款。不知道兰州人有没有这样的消费观念。他们有钱不说钱,但确实很有面子(北京话)。
有交通专家分析了兰州打车难的深层次原因:三大原因导致打车难。
第一,兰州是一个综合包容的城市,外地人多,乘客需求的持续增加是打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兰州的出租车总数为6000多辆,而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出租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今年汽油涨价、尾号限行等原因,减少了私家车出行,这些人分流了出租车流量,所以打车的人明显增多。
第二,城市交通的拥堵降低了出租车的配送效率和出租车的运营速度。
就像上面说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堵车带客人出去,他也很着急。如果一个日班司机一天运营10小时,平均堵车时间每小时8分钟,那么10小时就拥堵了80分钟,一个日班司机运送客人的时间就减少了1小时20分钟,足够一个司机从西站到东港来回跑一趟不堵车。而如果再堵车严重的话,司机的送货时间会减少不止这些。
第三,出租车实际运力打折。
虽然兰州的出租车数量已经飙升到9000辆之多,但曾经有一段时间,兰州对出租车数量进行了限制,以至于只有4000多辆出租车可以在主城区运行。众所周知,现在兰州的出租车都是烧天然气的。出租车的气瓶储气量多为15升,一次加油可行驶约120公里。但是现在加油车太多了,每天都要排队加油,无形中减少了出租车的运营时间。现在在兰州市打车很方便,当地市民最清楚。
四、说兰州城没有自己的文化,兰州人笑了,牛肉面,读者杂志,黄河不是文化?其实兰州市属于移民城市,所以流动性也很强,导致兰州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但是文化多元。
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解放初期,短短十年人口增加了60多万。除了自然增长,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甘肃历史上,最早的移民是商周时期从东部迁到渭水流域的秦人。秦朝为了赶走匈奴,在黄河沿岸设置郡县,其中就有榆中县。此后,移民一次又一次地在龙源扎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兰州以西驻军,为汉帝国开辟河西四郡铺平了道路。兰州西这一阶,位于今兰州西固。史书上的记载是:“河南金城(今兰州)与南山(祁连山)至延泽(罗布泊),无匈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金城这个名字。
公元前120年,关东水患,汉朝下令搬迁关东70余万贫民,充实陇西、北地、西河、尚军。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朝还下令“在尚军、朔方、西河等地开设农田官,驱逐六十万士兵,以守农田。”这是汉朝有史书记载后,第一次移民兰州(金城)。
公元前61年春,由于今天张掖地区地质条件肥沃,羌人不断扰境。汉高祖宣帝决定出兵平定羌人,老将赵充国承担了这一重任。直到公元前60年,羌人军队被汉军消灭到不足一万人,三万多羌人投降汉朝。因此,汉武帝宣帝在金城设立藩属国,安置投降的羌人。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八》载:“夏、五月,西羌投降,斩其首恶大亨、土司费。设晋城为国,安置羌兵。”这是其中一个移民。
洪武五年,明朝大迁徙开始,一部分人被动员迁徙。犯罪后征兵;有的跟着军队动员。对兰州来说,还有另一种官员、卫兵、仆人等。,这些人都是忠于王苏的,人数有5万。当时明朝人口迁移的目的是提高当地的人口密度。
文献中记载“明初江南人向西北迁徙,十之八九……”明朝洪武元年,江南有多少人迁徙到西北,无法统计。但毫无疑问,迁徙之路是非常艰难和漫长的。
千百年来,无数移民早已融入龙源大地。无论他们来自何方,都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山水孕育的豪迈气息。不管是不是外来人口,哪怕只是记载在自己的族谱里,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
现在的兰州,如果你喷兰州市没有文化,兰州肯定不答应,因为他们觉得有黄河文化,有牛肉面的饮食文化遍布全国,有全国知名的《读者》杂志。这些不就是文化吗?这些都不是传统文化,只是漂浮在黄河表面的气泡,也许有一天会消失,但黄河的水是真实的。
5.一座漂浮在黄河面上的城市,就像人口流动一样生动。黄河文化只属于兰州城吗?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六省,最后流入渤海。
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疾驰而下,穿越黄土高原深处,用自己的生命力创造了黄河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在这条一望无际的河流两岸,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得到了孕育,进而生成了灿烂多彩的人类文明。今天回想起来,正是这种精神上的感悟,促使我向往黄土高原上冉冉升起的民族希望,虽然我被困在敌人的监狱里。
兰州一直走在弘扬和发展浩瀚黄河文化的路上。著名的黄河母亲的雕塑使兰州黄河文化浮于世界。黄河流经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打黄河文化这张牌。简单地说黄河文化只属于兰州,显然是不合适的。
兰州和黄河唯一的联系就是兰州让黄河穿城而过。成为城市与自然的一道风景,无与伦比。
第六,兰州很在意别人的评判,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是有原因的。
兰州,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特别注重别人眼光的城市。总担心自己落后,总担心自己青山不绿。从机场到兰州,你会感受到沿途的干旱和荒凉,感受到兰州对干旱的排斥和对青山的渴望。美好的愿望总能实现。现在不仅兰州的植被绿了,经过治沙的兰州周边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翻看历史,兰州在清朝中期之前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被认为是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区,文化沉淀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原有的文物被大规模破坏,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申请历史文化名城。兰州文化底蕴不足。最重要的是兰州城是开荒后建立的,从古到今都不是城。以前不属于城市的范畴。
七、兰州未来需要重塑。
以兰州为坐标中心,根据国家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新二线、天平铁路、何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惠兰增建二线等铁路建设完成后,将形成以客货通道为主骨架的高效畅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我们期待,未来的兰州除了是历史名城、丝绸之路重镇、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之外,还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愿兰州的明天更加辉煌,兰州人民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