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Quora、知乎这样的网站直到2009年才出现?
随着Web 2.0的兴起,传统问答网站依靠用户创造内容,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的垃圾信息,给用户筛选和识别信息带来了负担。在社交网络新一代新闻Feed社区普及之后,引入用户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发现和筛选问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路。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用户“看完就走”的实用主义倾向,增加粘性。
当然,Quora和知乎不可能像维基百科那样依靠海量用户来修正自己的内容。因为问题不在入口,理论上它会有无数的劣质变种。Quora和知乎并没有采取严格的实名注册制度,比如身份证号认证,来限制用户的恶意,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斗争。在机器足够智能之前,维持社区氛围和内容质量需要运营商来解决这些事情。知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它能成功为自己找到答案。
总的来说,知乎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有价值的问题比例变小。
很多在知乎注册过的人都拒绝自己探索而是盲目提问。
问答社区的目的是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可以找到答案了,但是你很懒,一直问近乎幼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答社区,问题的质量无疑会慢慢下降。
早期的知乎,一群精英答疑解惑。现在注册用户近万,提问规模变大了,但有意义的回答却越来越稀缺。很大原因是精英不再回答问题。这可能是对知乎早期作品的一种默许。早期都是这些人回答问题,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问答,然后传播网络,吸引更多的人提出邀请。知乎的营销策略真的很成功。
知乎已经成为中国问答界的后起之秀,伴随着创新工厂投资的光环,前期的宣传已经没有必要了。那些做出了无数经典问答的人已经退休了。所以你能看到的问题和答案都没有当初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了。
如果知乎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会沦为另一个百度万事通。
类似问题的扩散
有一个经典的类似问题被问了很多次:如何在知乎上查到你是哪个注册人?
这个问题是四个月前回答的,没有新的答案添加到档案中。但笔者还是能不时看到这个问题的反复泛滥。
如前所述,知乎的注册用户质量在下降,懒人越来越多——他们甚至不想搜索这个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知乎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社交问答的关键不是问题的数量,而是质量。
服务稳定性
这句话最近几天经常出现在知乎上:“服务器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紧张的写答案……”
这个错误提示很人性化,但是经常让人感觉不舒服。稳定性是对所有网站的要求。频繁的服务错误很容易降低用户体验。
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第一次进入知乎首页,整个页面只会有一个搜索框和按钮,底部是白屏。你需要点击其他地方或刷新它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在chrome和Firefox中经常出现。这个问题在知乎上也有人提出过。但是我还没有看到解决方案。
未来知乎注册用户规模达到1亿后,对服务稳定性的要求无疑会变得更高。希望知乎能解决这个问题。
激励系统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基本都是基于人类帮助别人的本能,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有多丰富。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每天都有这种感觉。
知乎的激励体系有待完善,有些人的问题不回答,会进一步挫伤用户的积极性。
知乎上肯定有很多注册的人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到,原创网络名人提出的问题,立刻得到一群人的回答、赞同和投票;而一个不知名的小咖提出来的问题,即使充满意义,也是两天无数天无人理睬,甚至连邀请别人回答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好的激励体系,可以不断的激起用户的答题欲望,然后自己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否则,知乎只会成为一个贵族名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社区。
对激励制度的几点看法
在国内,网站太多,各种激励制度,感觉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最后的效果可能只是把原本平等的人分成三六等,但是越到后面越难激发新人的积极性。有了等级,有了各种规则,就能体现自己的优势,就会产生自豪感,不利于用户主动发言。依靠个人影响力、个人口碑、个人魅力在自己的圈子里赢得一些尊重,就足以让人更积极地回答更多其他问题,扩大个人魅力,这不需要表面的数字+V或者账号的高低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