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符合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既不是用知识吞下行动,也不是用行动吞下知识,认为行动就是知识。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也就是说,理解事物的道理和在现实中应用是不可分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我们不仅要知道(“知道”),而且要实践(“做”)。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之为“善”。良知和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良知在先,然后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明朝郑德三年(1508),心理学大师王守仁在桂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行”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即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一分为二。“知和行是两个字,说出来需要一个时间。”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和“知而不行”,把一切道德放在个人的自觉行动上,具有积极意义。因为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必须表现在行动上,失败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意识必须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你不行动,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王守仁认为:良心是一切,但自觉行动意味着知道。这无疑是深刻的。
2.做你知道的,做你知道的。王守仁说:“知道是做的想法,而做是知道的工作;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就。”意味着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思想,是达到“良心”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的时候了。道德指导下的思想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论不仅是针对朱的,而且与陆九渊也有所不同。朱陆渡主张先知,后知。王守仁反对将知行一分为二,主张从我的内心寻求真理。他说:“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就。只说一件事,它就有自己的台词;只说一句台词,你就已经知道了。“知道和做是功夫的两个方面。知中有行动,知中有行动,两者不可分离,没有先后。脱离行为的知识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识分离的线不是忠实的线,而是看不见的线。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要求人们在内心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言行一致,外表一致。但他强调意识的结果,认为一个思想就是正确的起点,混淆了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主张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之不善”,这是他的“立言之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论主要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修养理论,强调内在的“制约”。他所谓的知行本体,从来没有被私意割断过,指的是“见父自然知孝,见子入井自然知兄,自然知悲”的良知,认为“吾心之良知重于物”就够了。他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也就是“除恶务善”和“灭人欲,存天理”的努力他宣称:“我今天讲知行合一,只是想让人知道,想想出发点就够了。如果出发点有问题,我会把这个坏想法敲下来,彻底根除,让它不再潜伏在我的胸膛里。这是我的目的。”
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龙场镇开悟后,非常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是一种苦思之后的顿悟。王阳明认为,心态决定行为方式和世界观,如列子“疑邻盗斧”的故事。从此,他与朱学说分道扬镳,奠定了心学体系大获成功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论主要是针对朱的研究,这与朱的思想是相悖的。反对朱成理学的“知行二分,以为自己一定是先知然后就可以了”的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重知轻行”的学风。包括陆九渊在内的朱成理学主张“先知后知”,将知识一分为二,认为知识必须先认识,然后才能实践。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以纠正薛竹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