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南宋名将吴浚、吴麟及其后代都在陕西宝鸡。

?开心有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英雄谱写了一曲段华音乐。这些英雄中就有在陕西宝鸡作战的南宋名将吴军、吴麟。2019年初,我和几个朋友去古战场大三关、上元祭奠南宋名将吴郡、吴麟。

?吴氏兄弟像前三位一样鞠躬

大三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大三岭上,是一座古老的雄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大三关位于汉中和巴蜀的官道上,也是古代秦、蜀之间早期开通的交通要道。是秦蜀栈道中最长的交通干道。三官路在唐朝的时候变成了驿道。三关路,又称旧路或陈仓路,是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无论长安、开封、北京等地作为首都,三关路都是连接首都与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的交通纽带。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怒书》中有一句写道:“夜船下雪,铁马散于秋风。”因其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三关路上发生过多次战争。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采纳了韩信的理论,说:“取明栈道,早出发。”自汉中出关,从旧路出,早出,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出三关,由旧路取汉中。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散关,包围陈仓20天,最后因粮尽而回。南北朝割据时期,割据关成为各路军事家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朝时,南方金兵入侵陕西、四川。宋朝时,吴军、吴林聚兵夺危坚守,多次击败南下的金兵。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吴氏兄弟与金兵在此再次激战,战功卓著,名垂千古。

大三关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四大关隘之一。如今,大三关已成为人们游览的景点。过去的金戈铁马啸天马的滚滚战火,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关隘,曾经是秦与蜀之间的主要咽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快捷舒适的现代公路和现代铁路。

我和几个朋友去了大三关。目前有五层瞭望塔,横锁紧闭。碉楼上有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三个草书大字,古朴凝重,苍劲有力。瞭望塔北墙上是一幅巨幅山水画《大三关图》,向游客展示了古代大三关的风采。南墙上是一幅工笔重彩的绘画《抗金图》。后人为了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建了吴公庙,吴俊、吴林兄弟的雕塑巍然屹立在大三关。我们聚集在雕像周围,向吴氏兄弟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我参观了古三关的历史遗迹。

“三秦散关雄千古,二吴豪气传世千年。”从大三关留下的这副对联,似乎还能感受到吴氏兄弟的骄傲。

据史料记载,吴郡(1093 ~ 1139)是南宋著名的黄金斗士。金清这个词。甘龙(今甘肃静宁)人,德顺军迁至水罗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通读经史。凡是能吸取过去教训的都记录在座位右侧,墙上全是格言警句。年轻的时候,我加入了靖远路军。靖康初,我抗击西夏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建言二年(1128),金兵入陕,吴军屡胜。张军管理川陕,提拔吴军控制。建言四年,吴军侵占并收复永兴军(今陕西Xi安),任永兴军总经理。同年,富平(今陕西)之战战败后,与其弟吴麟退守原僧(今陕西宝鸡西南)。绍兴元年(1131),晋江未能站住脚,乌鲁和分兵进攻,大败。万艳宗弼集结重兵,再次进攻。吴军领兵选了强弓强弩,依次发射。箭如雨密,号为“驻队之箭”,大破金兵大军,以此向镇西西征军进贡。绍兴三年,金绕道攻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进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吴军等人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阻断了金军入蜀之路。四年,宗弼、高攻关。吴军等人被关关提前整顿战场,声称杀了金平,一战大胜,全军从此再无望入川。吴浚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傅玄驻川陕副使,并进入少师定校,担任我驻丰宁、宝鼎两镇公使。吴郡的官职尤其高级,他以第三司和四川傅玄使开启了政府的仪典。他死后死于武安和惜春,并被追封为伏王。

吴麟(1102—1167)是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抗金名将。字唐庆,出生于甘龙德顺军(今甘肃静宁)。绍兴初,其弟吴郡,守僧仙关,大败山西金兵。严敬·梁洪入侵了南方。领兵督战,收复秦、冯等路所辖十六州军,守蜀有功,为太傅,使新安郡王。

建言三年(1129),吴琳和哥哥吴俊同时受到陕西傅玄的待遇,令张俊十分欣赏。之后两兄弟并肩作战,一起升职。哥哥吴军去世后,吴林接替哥哥的使命,成为陕西抗金战争的主力,并升任龙神4号厢司令。绍兴十六日(1140),宋高宗与汉奸秦桧庆祝“和谈”成功之际,金人撕毁和约,在主教练金兀术的指挥下兵分四路,向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兵很快占领了河南和陕西的许多县。然后,金将散饮带领西域游牧民族,渡过黄河,攻占长安,直取凤翔。形势非常危急。但在吴麟的正确指挥下,此战首战大获全胜,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军西进,挽救了陕西的危机。朝廷升武麟为镇西军使,封侍卫为京师侯钰。吴麟还在对抗金军的战斗实践中总结创新了一种新的战法,命名为“阵法”,专门打击敌军骑兵冲锋队。卓有成效,屡败金军,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氏兄弟为国为民,转战川陕,屡建丰功伟绩。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受到南宋朝廷的特别重视和珍视,他们的民族气节赢得了两地人民的钦佩和爱戴。惜春年间,吴郡被追封为涪城王,谥号为“司烈”、“武安”。当时人们在仙都关为他建了一座庙。今天,为他修建的大王庙仍保留在宝鸡市大三关。武麟死后,被授予太师荣誉称号,谥号为信王、谥号武顺。蜀人建有“吴武顺、王毅、安民、蜀丁公、同德”碑。川陕人民从未忘记吴军、吴林兄弟的不朽功勋。《辞海》收录了吴俊和吴琳的作品。他们在保护环境和人民方面的巨大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宝鸡人民的心中。

?吴氏兄弟为写《春秋》与高僧袁激战。

和尚院位于秦岭之巅。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和居住的地方。颜地是烈山氏,又名神农,又名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华夏始祖。他做雷,种粮食。建立市场,第一次打开市场。把麻当布,人穿衣服。做班卓琴来娱乐人们。把木头剪成弓来称霸天下。制作陶器来改善生活。尝百草,集百草救死扶伤,为华夏儿女所推崇,以至于我们中国都自称炎黄子孙。和尚塬位于今天嘉陵江源头景区的一个凹地。只是那里整个大三关比较平坦,而且离大三关前面的战场比较远。是绝佳的驻军地点,这也印证了历史上记载的吴氏兄弟的作战策略。但当时战线可能已经从宝鸡戴家湾延伸到甘肃天水,三关大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宝鸡县志记载,和尚在宝鸡县西南六十里,大三关以东,过大王岭山,过东峪河,到原三十里。他的形状呈凸凹状,占地约1000亩。过去,这里烟雾弥漫。现在是一片宁静的景象,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从和尚塬的地理位置来看,和大三关一样危险,两者不相上下。据史书记载,和尚最重要的地方是冲,从原南入四川路,分散;没有这个塬,就没有蜀国。这说明这块高原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言四年(1130),吴军被时任川陕使的张浚起用,任秦(周)凤翔道副总经理兼凤翔知府,在曲段离开靖远军。吴林被提拔为靖远路马步军副总经理兼应永驻康州大使。这年八月,张军部署阜平战役,全线溃败。靖远、陕西五路相继投降牧民,张军退守阆州(今四川阆中)。吴军、吴林兄弟忠于职守,在危亡的关键时刻坚守民族大义,带领誓死捍卫关陇的血性汉子,誓死坚守大三关以东(今陕西宝鸡西南)的和尚塬。为了坚持计划,吴军兄弟高举王师大旗,集残兵败将,分散勇气,筑篱积草,决心以家乡的金兵为后盾,决一死战。

渡江讨伐的晋人在被岳飞、韩世忠击败后,立即将进攻重点转向陕西,试图打开汉中入蜀的通道,先占四川,后灭宋。没想到却被顽强地堵在了陕西作为东路。绍兴元年(1131)五月以来,山西金兵两次强攻商高原,均被吴氏兄弟率领的数千人击退。11月,敌总指挥金兀术将集结各路兵十余万,从宝鸡出发扎营百余里,为城筑石,为渭河造桥,发动第三次僧塬之围。居高临下的吴军,沉着应战,分兵轮番开火,并不时调兵遣将,四面奇袭,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包围堵截敌军,驱敌集结埋伏歼灭,痛击远道而来的金兵。经过三天的血腥战斗,宋军俘虏了数千名将军和士兵,缴获了装甲头盔和粮食。打斗中,金兀术误中吴林埋伏,身中两箭。他非常害怕,脱下衬衫,刮掉胡子。他在黑暗中逃回燕山,遭遇了入侵中原以来最大的挫败。战斗中,凤翔人纷纷筹粮支援;抗金大获全胜,连夜冲向前沿阵地杀军,可谓军民共敌。和尚源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大大提高了宋军的威望,显示了吴军的军事才能。许多关于这场战役和英雄之师的神奇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

和尚塬成功后的两年内,朝廷先后授予吴军定西(今甘肃)节度使和陕西各路节度使,控制星州(今陕西略阳)、温州(今甘肃文县)、龙州(今广西左江)。绍兴二年(1132),吴麟被提升为靖远路的马步军副总指挥,并被专门用来镇守和尚高原。绍兴四年改神仙关。其间在饶凤关大获全胜,在仙人关大败游牧民族。西北屏障,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晋人觊觎川蜀,又因吴军兄弟,首当其冲,屡次退缩,始终未能如愿。宋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阜平大败的局面。后来,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由于吴军、吴林兄弟率领的部队的顽强抵抗和当地人民的支持,8金军再次被击溃,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进攻四川的企图,使其重点进攻失败。这场战争对金军打击很大,是灭辽破宋以来的第一次惨败。所以有史书记载:“晋人自入中原以来,未尝败绩。”“兀术人民自然很沮丧。”江原道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体现了当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宋军的努力。《宋史·吴郡传》说,“君以原,凤翔人感其遗,相失粟夜以助之。用银帛支付,人民会高兴,失败者会更多。晋人一怒,埋伏渭河,邀杀之,令宝武坐合,百姓照禁如前。”吴氏兄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总是身先士卒,和战士们团结一致,一起抗金。和尚原战时,吴军、吴林仅依靠富平之战后征集的几千散兵把守关隘,而敌军人数十余万,数倍于我。而且和尚远离大陆,货源没有保障。有人想劫持吴投降晋武帝。在这个紧要关头,吴军深明大义,号召全体将领忠诚诚恳,让他们诚心哭泣,从而团结一心,积苏山兵,死守阵地,最终打败了比自己强大的金军,遏制了金兵南下破宋的趋势。和尚源之战是南宋保卫川陕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线之一。

南宋名将吴筠、吴麟的后代,陕西宝鸡人。

当星星移动时,事情就变了。吴哥哥的侄子平伟传在陕西近80年,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吴氏根位于甘肃庄浪,但也广泛分布于陕西宝鸡。

据陕西省宝鸡市吴氏后裔、文学史家吴正茂介绍,他们的吴氏族谱有一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族谱,由仁义礼智信五卷组成,共计60卷。族谱显示,吴珏的后裔最初依附于前王,居住在邢州(今略阳)、利州(今广元市)。因吴反宋,第七孙,湖州道儒教授,吴父之孙吴霁,自子洲迁至秦风道凤翔县古阙弯,即今陈仓区。到11世纪时,已有三支,一支镇守雀湾祖坟,一支迁入宝坻县众安里二营(今陈仓区周元镇二村),另一支进入巴育里旦村堡(今渭滨区巴育镇贾丹村)。吴的后代,分别居住在宝鸡市渭滨区巴渝镇、周元镇、陈仓区、甘肃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吴家庄镇,是吴郡次子吴父的后代;今天凤翔县南指挥镇标角镇上郭店村和村的吴家,是吴军的第三个儿子吴吗?的后代。

吴正茂是渭滨区巴渝镇贾丹村人。目前,巴渝镇和镇共有吴后裔5700余人。陈仓区周元镇二村约2200人;最初搬到郭镇村的大约有200人。此外,吴氏子孙因仕途、经商、灾荒等原因,世代迁徙。今甘肃灵台县百里镇吴家庄镇、麟游县九坊镇、四川兴文县镇、凤县吴家庄镇、平木镇、陇县苏家塬等地的吴后裔,是吴较早较大的支系。吴的后代在宝鸡已经传了34代。名门后裔人才796人,名门后裔可谓人才辈出。吴郡的次子、五祖吴孚,以文才著称。鉴于吴事件,吴的后代不再知道这些士兵,而是把他们的家族历史传承下去。因此,宋元明清时期,陕西宝鸡、凤翔等县的吴后裔勤于科举,出了不少士子,成为西秦显赫的家族。其中400人获得了各种官职,396人获得了学位。例如,据他统计,宝鸡历代有功名的吴后裔共796人,其中进士10人,23人,51人,秀才174人...665,438+0七级封号与捐赠,65,438+08慈禧与周智。主书有21人...“水落,宝鸡吴氏家族一员,发展到现代社会,名人依旧不少。在宝鸡,有知名作家和负责当地税务工作的CPPCC委员。他们梦想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为陕西宝鸡的四座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