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历史概论

汉族,又称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古代黄帝部落和颜地部落的后裔,即黄帝的后裔。汉族是一个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和夏商周时期的范围,汉族的先民一般是从西边的龙山和东边的黄河中下游出发到泰山。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古代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这两个文明是中华文明圈的代表。汉族的祖先黄帝和颜地在中原地区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颜地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形成。后来在涿鹿之战中,他们打败了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将联盟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后来以颜地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的一些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的起源基本定型。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黄帝族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和周朝。221年前,中国被秦国统一,华夏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汉人在先秦时期自称为华夏,从汉代开始,逐渐自称为“汉”。因此,华夏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韩。但原来的“华夏”称谓并没有消失,而是和“汉”称谓一起沿用至今。根据复旦大学的遗传学研究和历史迁徙记录,汉族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由北向南的人口流动。金代以前,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后由于永嘉之乱等因素而向南方迁移。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与基因和语言与汉族不同的中国南方土著生活在一起。历史上这种由北向南的大规模迁徙,也改变了南北之间的人口分布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