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抗日英雄?至少七个。
王璞,又名王璞。王璞出生于1929,卒于1943,河北省万县人。他生活在太行山十陵山下的河北省万县叶场村。他11岁的时候,
他被选为儿童团团长,死时才13岁。王普出生在村里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略华北,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点燃了王璞幼小心灵中的民族仇恨之火。
有一次,野场村所有村民被侵华日军赶在一起,王普就是其中之一。侵华日军拿着汉奸金珠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人家属名单,让汉奸翻译一个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咧着嘴笑着问王普:“你是野场村儿童联盟的头儿王普吗?”。王普利没有理会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了就回家。”我不知道!即使我知道,我也不会告诉魔鬼和你这个狗叛徒!”王璞板着脸回答道。突然,侵华日军拔出东方指挥刀,指着王普的胸口吼道:“你的,小八路,快告诉我,不告诉我你死定了!”面对日寇的刺刀,王普想起了“五不宣誓”、张和秀叔,甚至想起了他带领少年团员们的誓言“头可以破,血可以流,机密不能漏!”于是他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大声呼喊:“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叛徒!“就这样,王普勇敢地为八路军和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晋察冀边区政府为纪念王璞,授予他“抗日民族英雄”荣誉称号,并立碑。解放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青年英雄”称号。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青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和父母一起,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沉重的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被艺术家演绎,成为经典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颂,经久不衰。
张嘎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嘎,一个住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和他的祖母住在一起。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军的刺刀下英勇牺牲,钟亮也被敌人俘虏。为了给奶奶报仇,救出钟叔叔,嘎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了一名小侦察兵...电影《二等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八路军的成长故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电影,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对儿童独特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本片获1980中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后来,列兵张嘎的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
为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北京润雅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决定重拍经典电影《大兵张嘎》的电视版。电视剧在忠实于《二等兵张嘎》原著故事线索和氛围的基础上,丰富了嘎子的性格和命运。它展示了嘎子、胖墩、于颖和乐瞳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性故事和传奇般的幼稚友谊。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嘎子梦想参加八路军,得到一把属于自己的真枪。奶奶为保护八路军老钟而死,嘎子只有去县城找罗金宝,打鬼子为她报仇。在县城,我遇到了住在集贤的掌柜乐瞳,但我没有报嘎子的仇。反而陷入了魔鬼的追杀。在乐瞳和一名神秘便衣的帮助下,他脱离了危险。便衣原来是,把嘎子带到了区队的秘密藏身处,钱队长把嘎子带了进去。嘎子从此自称小八路,然后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了一把真枪。看到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枪被区队长收走了。嘎子想不通,带着知道赌约的小伙伴胖矮胖回到县城。嘎子想一个人给奶奶报仇。
与此同时,后方专员刘燕在白洋淀遭到伏击。刘燕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于是魔鬼派石磊假扮成一名特派记者,混在地区小组中。鬼子的计划被嘎子意外发现,他和乐瞳、庞顿一起行动,误把区队联络官春刚当成了鬼子的特务。春刚被一个小孩制服了,很难和他争辩。白洋淀一个渔民的女儿于颖在捕鱼时救了刘燕。刘燕受伤了,请去城里找联络员。于颖在城里见到了嘎子一伙。三方势力围绕着真假特派员在斗智斗勇。特派员肩负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大量的药品通过白洋淀。至于鬼子,龟田和斋藤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间谍石磊查出真相,消灭区队的八路军和毒品。区队的钱队长渐渐识破了的真面目,将计就计,把鬼子们引了出来。真正的记者刘燕和孩子们在一起。
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孩子们在嘎子的带领下,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毒品顺利过境,一举消灭了一批日本鬼子。
希瓦
《鸡毛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知名电影。影片的主角是14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放羊的时候放哨,发现敌人,给村民发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海娃十四岁,龙门村的孩子。
一天傍晚,海娃在山里的一棵小树下站岗,腰间别着一根羊鞭,手里拿着一把红缨枪。
这时,一个人从阳坡上的小路爬了上来。他从远处喊道:“海娃!海娃!”海娃听出了父亲的声音,赶紧打招呼。爸爸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你马上去三王庄,交给总部的张连长。”海娃接过信,看到信角上有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加急的鸡毛信。海娃手里拿着一封好信,正赶着羊绕着悬崖走,突然看见西山山顶上的“信息树”倒了下来。妈的!山的那一边一定有魔鬼。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就走大路吧。然而回头一看,一群抢粮的鬼子来到了Oyamaguchi外面。
魔鬼越来越近了。海娃急了,鸡毛信藏在哪里?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里一动,就抓起前面牵着铅的老羊,把它尾巴根部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下面。海娃什么都不怕。他猛抽鞭子,向魔鬼冲去。“站住!”魔鬼大叫一声,举起枪咣当一声,对准了海娃的小脑袋。一只穿着黑色军装的歪歪扭扭的黑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留着小胡子的魔鬼面前。海娃一点也不害怕。他故意歪着头,张大嘴巴,傻傻地看着小胡子等了一会儿。小胡子一说“搜”,歪七扭八的黑狗立刻开始摸补丁挖洞,搜遍了海娃,甚至两个破鞋,但一无所获。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抢饭吃,就冲着海娃喊:“滚蛋!滚出去!”
海娃跑回来。他把羊集合起来,使劲摇着鞭子,希望能飞起来。没想到,歪黑狗又追上了他。他用枪逼着海娃,让海娃把羊赶回山里。他还挤了挤眼睛,歪着嘴笑着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些羊够我们吃几顿了!”海娃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夕阳西下,日军队伍来到一个小山庄,在打谷场上宰了些羊,煮了些羊肉。海娃忘了关心他的羊。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羊的大尾巴下面,摸了摸。鸡毛信还挂着呢!他对自己喊道:“你还在这里!”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子,进屋睡觉去了。歪歪扭扭的黑狗叫海娃把羊赶进羊圈,然后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拿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了进去。海娃睡不着。他想:“魔鬼明天会宰杀羊。如果他今晚走不开,鸡毛信就完了。”他不停地自责:“海娃,海娃,你怎么了?连个鸡毛信都发不出来!..... "突然听到外面的哨兵喊:“哪个?”有人回答:“喂动物!”哨兵停止了说话。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了鸡鸣声。
鸡叫了两声。海娃不能躺着不动。他坐起来,看到门口的哨兵在打瞌睡。他悄悄地站起来,踮起左脚轻轻推开歪着的黑狗的胳膊,跳过小胡子,闪到门口,轻轻跨过哨兵的大腿,溜到村子附近的马路上。“哪一个?”街道尽头的哨兵吼道。“喂动物!”海娃用成年人的声音回答。哨兵不理他。海娃走进羊圈,抓起老羊,把它尾巴下的鸡毛信解开,放进口袋,叉开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面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口,听见前面有人在喊。他抬头一看,山脊那边有一个打着小白旗的鬼子,正朝海娃来回晃荡。海娃脱下白大褂,像魔鬼一样来回摇晃。没想到,还真的混过去了。海娃翻过山口,一口气跑到了山顶。前面有三王庄。海娃高兴极了,坐在小山上,把手伸进口袋摸了摸,浑身发抖。鸡毛信呢?口袋里什么都没有,就把小外套脱下来找,什么都没有;我找遍了周围石头的所有缝隙,还是没找到。海娃马上跑回去,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跑上山,爬到了山嘴的一侧,在那里刚刚抖了抖外套,吉茂新就好好地躺在那里。海娃高兴极了,把信放进口袋,就想跑回去。突然身后有人喊了一声,歪黑狗追上了他。他一把抓住海娃,连续打了几次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们带路。
小胡子挥舞着洋刀,鬼子和黑狗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夹在中间,翻过山,来到三王庄。海娃看到了山下的“信息树”。不用说,张连长的团队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魔鬼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在沟里,抽烟,吃羊肉。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先走,试图从中路走上海角。突然山坡上轰隆一声,一柱黑烟升起,黑狗踩到了地雷。小胡子留下了那些黑狗。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带路,皇军在后面。你明白吗?”
海娃远远领先日本人。树林里有两条路,一条小路和一条羊肠小道。他把羊赶到羊肠小道上。歪黑狗在底下喊:“走错路了!”海娃打开嗓子说:“没错!我路过。去吧!”羊肠小道越来越陡,越来越难走。魔鬼走走停停,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道:“慢点!”海娃假装没听见,一步一步往前跑。魔鬼喊道:“站住!再不住手就开枪!”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鞭子,拼命跑。日本人真的开枪了。海娃和羊群一起飞,但是他再也跑不动了。他扑到草丛里,放开嗓子喊道:“鬼子上来了!战斗!快点打!”
海角上突然传来一声枪响,接着又是一声。海娃听到了。是我们自己人。他的腿又恢复了知觉,他站起来,扑到海角上。突然他张开双臂,“哎哟”一声尖叫,晕倒在草堆里。一个游击队员跑过来抱起了海娃。
当海娃睁开眼睛时,他看到蹲在他身边的是张连长。他赶紧说:“新……集贸新……”他的伤口疼得厉害。说这话的时候,他又晕过去了,等海娃再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温暖的炕上,身上盖着柔软的毯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照在炕上。张连长笑着问海娃,“你好些了吗?还疼吗?”海娃不在乎疼痛。他问张连长:“这是哪里?”张连长哈哈大笑起来。他摸着海娃的头说:“你忘了吗?你昨天不是发了一封鸡毛信吗?这是你父亲让你发的信息。根据情报,我们的队伍捣毁了日本人的炮塔。多亏了你,小英雄!”
海娃才想起来寄一封鸡毛信。他脸红了,赶紧问:“枪交了吗?”张连长说:“我交了一大捆,全是崭新锃亮的三八快枪!”海娃高兴地说:“那就给我一个吧!”这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两个奖项。1955年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一等奖,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故事片。
玉来
余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儿童的一个缩影,包括小说家华冠本人。华冠从小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站岗,给八路军送过鸡毛信,爬过树看着它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转战南北多年。他参军后,童年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创作了以雨为主角的小说《雨不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主管语文教材的编辑专程找到华冠,告诉他,他的小说改名为《雨给小英雄》,入选了语文教材。从此,小英雄余来成了全国孩子心目中整整一个时代的英雄。
王二小
1929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被日本鬼子“扫荡”。王二小是儿童联盟的成员。他经常在山坡上放牛时为八路军放哨。1942 10 10月25日(农历九月16),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到了山口就迷路了。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让他带路。王二小假装顺从,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躲藏的村民,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知道敌人上当了,他愤怒地用刺刀杀死了王二小,并把他重重地扔在石头上。就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所有的敌人。
小学课本里的抗日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死后,当地军民把他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涞源县青年拯救委员会的干部张士奎同志(现为保定市退休干部)得到消息,立即向边区青年拯救委员会报告。《山西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条消息。根据这一报道,词人房兵和词人齐夫立即创作了《唱两个小男孩玩牛郎》这首歌。这首歌一直唱到今天,感染了无数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墓被草覆盖着。被他的鲜血染红的大石头依然静静地躺在山沟里。人们称之为“血腥之石”。
为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基会在第二小学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修建了“第二小学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墨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李爱民
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抗日英雄。
1942年春,11岁的李爱民是抗日少年团团长。一天,八路军的钟司令员要他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封“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追上他心爱的小毛驴,带上草绳和镰刀,把信放进袜子里就出发了。
一路顺利看到敌人的封锁线,他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土堆上有一个拿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日本移动哨盯上他了。
我们做什么呢李爱民灵机一动,抓了一把薄薄的牛粪盖在身上。然后他把驴赶进草坡,弯下腰去割草。“巴格亚路,举起手来!”突然,绕到他身后的魔鬼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喊道:“逮捕大八路特务!”
“我是来让驴割草的。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道。
看到他浑身是粪,鬼子一脚把他踢倒,嘟囔了几句,转身就走。小爱民一阵剧痛爬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路,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日军临时据点被八路军14团的战士和联防民兵清理干净。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为了保护村民不落入敌人手中,倒在了屠刀之下。那一年,他12岁。
谢荣策
谢荣策,1931 11 65438+3,出生于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被生活所迫。9岁时给地主赶猪放牛,饱受地主旧财的种种虐待。谢荣策青少年时期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负责人。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其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碑,上书:“谢荣策小烈士永垂不朽!”1984年3月,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年6月5438+03日,谢荣策烈士塑像雕刻完成。雕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7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琴
石宝琴,出生于6月1932 11,江苏响水县陈家港林楠人。石宝琴壮烈牺牲,享年16。
周
周,1933,江苏靖江后河镇幸福村人。家境贫寒,主要靠父母出租土地为生,生活朝不保夕。年幼的周不得不帮助大人,有时挖野菜充饥。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家乡解放,使他有了上学和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1943,乡上成立了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高高兴兴地报了名,成了一名儿童团成员。刚满14岁的周壮烈牺牲!解放后,靖江市文教部门曾将《童头周》一文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用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马秀英
马秀英,出生于6月1929。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人,靠近蔡桥镇(今淮安市朱樵瓦圩村),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 65438+10月16岁加入中国* * *产党。1946年2月,她担任石塘区黄璐(南)村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