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空间意义分析?

该文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为探索背景,阐述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概念,从建筑场所现象学的角度赏析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部分建筑作品,探讨了场所精神在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建筑与场所精神的关系和产生的现实效益。

一.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元素和符号在城市中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被“同化”,形成了一种趋同的建筑。建筑的地域性逐渐融入单一模式,人们逐渐模糊了对某个空间的独特记忆。当代建筑设计缺乏对场所及其意义的透彻研究,导致现代城市空间逐渐演变为一种“粗心”的空间。人被束缚在标准化的空间里,于是人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渐行渐远,人对建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消失,现代城市空间演变成了一个“失落的空间”。设计师更应该关注如何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空间和场所,如何激发人们对这个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关注建筑的形式美。因此,在建筑现象学的支持下,从“场所精神”、“空间”、“感觉”等概念入手,换一种方式去探索建筑空间,或许更接近人类精神所追求的“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二、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

19世纪初,哲学家埃德蒙?埃德蒙·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哲学。现象学哲学注重感性知觉,反对冗长复杂的分析;注重自觉体验,反对纯粹物质性的探索。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存在的意义,指出人作为意识主体而存在的宇宙是以一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方式存在的,这种将人与宇宙紧密联系起来的方式就是场所方式。同时论述了人、世界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他的观点为建筑现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学者将现象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建筑理论的研究,以指导建筑设计方法。克里斯蒂安?诺伯格?ChirstianNorbergSchulz第一次详细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引入建筑领域。至此,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基础。舒尔茨认为,对建筑的探索离不开它的本源——“场所”的概念,只有从“场所精神”中提炼出来的建筑经验才经得起考验。“场所”和“场所精神”是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问题。在“现象”的基础上,场所“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状、质地、颜色的具体事物构成的整体。”这种与整体的具体联系构成了场所精神。

三。场所与空间:有意义的建筑空间

从原始社会人们居住的窑洞到今天随处可见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从开始到结束,建筑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庇护所和一个交流的空间。建筑创作最根本的意义在于真实地创造一个功能性的、有意义的场所。“场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场所精神的本质是特色。因此,高辨识度的建筑可以更准确地创造出有意义的空间,人们在这种高辨识度的建筑空间中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可能引发人们的* * *声。必须是符合人性,对人有积极影响的建筑空间。每一种建筑或空间形式,在被创造出来之后,都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真诚地去感受和思考这个地方,应该是每个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使人类获得“诗意的栖居”,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四,安藤忠雄的空间观分析

(一)洗涤空间

我们很难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找到“刻意为之”的痕迹。他不刻意写建筑外部效果的文章,更注重建筑空间的内部塑造。安藤认为,空间认知的意识形态在不同地区是有偏差的。他的建筑总是在“现实”和“东西”之间。在分析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后,以独特的日式空间风格呈现。意义是安藤忠雄现代建筑最独特的特征,其独特的“场”、“空间”、“居所”等形式在作品中精彩穿插,各种轻盈或复杂的几何形状都能呈现出饱满丰富的整体效果。以他的建筑内院的造型为例,安藤的建筑在城市中总是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姿态,与建筑外的城市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与外界明显隔绝的建筑内部空间,却被安藤塑造得鲜明而丰富。其中,开放式庭院是建筑的核心部分。里面的庭院不仅承载着建筑采光的功能,更是空间整体组织中的“点睛之笔”。安藤忠雄的庭院空间简约而不简单,纯粹而不单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2)材料的真实性

建筑材料通过自身的特性表达建筑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材料所呈现的效果和氛围使人在建造完成后产生某种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的方式,向外界传达建筑的意义和情感。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具有简约的质量特性,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安藤忠雄热爱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的生命感和不可预知的流动性营造出别样的氛围。混凝土的灰色基调和简约质感契合了日本的文化传统,混凝土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为其创造了独特的纯净空间。在安藤忠雄的《吉长屋》中,他对混凝土材料的出色运用大加赞赏:“经过修正,混凝土与吉长楼中的木材非常相似,但混凝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尊严感和力量感。从本世纪初开始,日本建筑师就试图让混凝土表达‘日本化’。但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地用混凝土创作出了可以与几栋房子相媲美的宽阔而敏锐的空间感的作品。”

(C)空间的几何学

几何,这种最简单的形式,为建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骨架,使建筑能够清晰地展现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当几何学应用于建筑时,可以明确建筑形态,实现自然与几何的互动。几何形态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安藤忠雄的“长屋居吉”设计中,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共存。他开始尝试“纯空间”的设计。从外观上看,长屋被整合成一个简单纯粹的“方盒子”,但却有着丰富的层次结构。室内空间的丰富,自然元素和材料的运用,让长屋更加精致细腻。所以房子内部除了长屋简单的造型之外,是一组个性很强的空间类型,而不是纯粹的几何形状。每一个空间都与自然和时间相连,并随之变化,每一个空间都以中庭为中心,与之相连,形成一个抽象的流动空间,是真正的“流动长屋”。

(四)建筑的本质

自然是建筑环境的背景,在自然环境中充分体现建筑的情感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因此,离开了自然环境,建筑就无法表达和传递情感。安藤总是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与自然对话的渴望。光之教堂,顾名思义,自然反射光。建筑的布局主要基于它与太阳的方位关系。教堂主体是一个6m×6m的长方体,一面角度为15的墙对角贯穿主体,将空间与入口隔开。教堂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十字形的狭缝,在阳光下呈现出十字形的光影。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十字架的光影在室内地板上发生变化,为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提供了场所。建筑活动的意义是试图改变通过建筑表达的自然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与自然对话,这是一个建筑自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藤在作品中真实地展现了不存在的光、影、空气甚至时间。正是因为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他的作品总能带来惊喜。

(五)以人为本的空间序列

“以人为本”是安藤设计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他把用户看做“看客”或“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用户”。安藤试图让人们放下所有的戒备去感知建筑,并在其中寻求一种“回归人性”的设计理念。因此,安藤在他的建筑中特别强调基于人的感知的空间秩序的组织安排,注重人与空间相互作用的最终建筑效果的实现。在著名的竖陶板展厅,安藤根据空间高差的转换和瀑池的交替,安排了独特的观赏路线。《最后的晚餐》、《睡莲》、《清明上河图》等九幅世界名画散落在不同的水泥墙或水池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些画作,同时,它们给人一种现代和传统的日本空间体验。安藤创造的建筑空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所使用的空间处理方式为人们创造了个性化的、贴心的建筑体验。他创造了一个能够完美表达建筑和场所特征的内部空间,令人震撼。五、结语通过对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欣赏,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人、对建筑、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场所的认同和热爱,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感人。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建筑、环境、场所之间的本质关系。建筑不能与世隔绝,必须植根于整体环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把这种“场所意识”作为我们创作的源泉,在建筑与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进一步丰富建筑与场所整体设计的理念,对于思考当下和未来建筑与场所关系的基本命题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只有塑造体现场所精神的建筑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诗意栖居”!

以上是仲达咨询整理的《城市建筑空间意义分析》的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实时关注仲达咨询、楼宇链接或仲达咨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