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文系发展史

65438-0925,清华大学开设大学,采用通课加专业课的学制。有一系列通用科目的中文课程,由朱自清等教授授课。同时,清华大学设立了汉学系(俗称“汉学研究所”),以“培养以写作为终身职业的汉学研究人才”,学科包括中国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西方汉学等。国学研究所的教职员工有:所长吴宓,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讲师,助教梁廷灿、张、陆、、浦江青。1927年,梁启超因病等原因离开清华,王国维在鱼藻园昆明湖投水自尽,国学研究院失去了两根“顶梁柱”。1929,国学学院正式宣布结束。国学研究院虽然成立仅四年,但在国学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现已毕业四届,共74人,培养了王力、穗、刘杰、、谢国桢、吴其昌、姚明达、朱方朴、徐中书、等一批人才。他们“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固有的文化,并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国学院撤销后,老师被调到国内的文史系。

1926,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1928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中国文学系更名为中国文学系。吴宓是第一任系主任,杨振声是1928之后的杨任文学院院长。1930年,杨振声离校,朱自清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1,朱自清在国外休假期间由刘文典代理。随后几年,部门事务由朱自清主持。长期任教的有朱自清教授、、闻一多、、俞平伯、陈寅恪(与历史系合办)和王力,专职讲师蒲江青,教师徐、等。,间歇授课教师有沈建世、钱、张旭、、傅增湘、、许地山、、、、刘等教授。中文系在1930有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2人)。在此期间,共培养了8期59名本科毕业生。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成立于1931。在中国文学系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门研究课程,由该系教授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1937,研究生6人,其中4人已毕业3届。

1928年,中文系招聘多名具有现代知识的教授和讲师后,师资力量得到充实,确定了“通过学习现代外国知识,培养学生的治国能力,更加重视外国文学,从而独立创造中国未来文学”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于是,系主任杨振声提出了“强调新旧文学融合、中外文学结合”的教学方针,计划向新文学方向发展,力图使学生将来成为新文学的“作家”和研究者。开设了几门新的文学课,要求学生修24学分的外国语言文学课。1932年秋,朱自清从国外归来,正式领导部门。闻一多、王力等人也是同年到校,师资力量更加充实、完整。本系教授在讨论了教学目标和课程方案后,在1932结束时,通过了中国文学系必修选修科目变更案,在1933实施。这个项目延续了新文学和外语的课程,但开始注重古典文学的学习,并增加了“国学精要”系列课程。按照学科建设规律,将所有课程分为中国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字两大类(从1936正式分为两组),以培养学习古典文学和语言学的人才。

在教学上,除了早期强调新文学,后期强调打好国学基础外,一直以来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外国语言文学,强调“学习(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写作和文艺创作训练)并重”。在此期间,全体师生成立了中国文学学会(1928 65438+2月),出版了《清华中国文学学会月刊》(创办于1934)和学术刊物《语言与文学》(1936)。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9月,清华大学南迁,与北大、南开联合,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朱自清升任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协会主席。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校名改为西南联合大学。朱自清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0年,朱自清因胃病辞去联大中文系系主任职务,由北大教授罗昌培继任。1942年,朱自清辞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职务,由闻一多继任(自1940年秋朱自清因病休假后,闻一多代理清华中文系系主任)。1941 8月,清华文学院在昆明郊区龙泉镇司家营成立,闻一多任中国文学部主任。在西南联大期间,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与历史系合办)、王力、浦江青,副教授许、陈、,北京大学教授罗昌培、罗勇、杨振声、魏、李广田等。联大师范学院的老师是沈从文和萧广田。国立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9届共培养毕业生104人,其中清华11人,联大57人,考生7人。

联大中文系的课程还是分为文学和文字学两组。古典文学和古代文献学课程得到加强,突出的进展是中国文学史课程。外国文学课程不是必修的,这使得学生的外语水平大大低于战前的清华。王力出版了《语言学概要》,这在当时是中国第一部。中文系面向全校开设的大一语文课程,依然继承了清华的传统。抗战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清华中文系教师的学术研究却进入了辉煌阶段。清华文学院所在的司家营村环境清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图书馆也搬到附近)。联大中文系清华教授住在很多房子里,大家都在互相讨论,埋头研究。学术氛围前所未有。老师们开始在各自的学术思想中建立或形成自己的体系,完成或开始编纂一些系统的著作。1941年,朱自清、蒲江青创办《中国月刊》。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春,文学院结束,闻一多辞去所长,朱自清复职为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并计划复员。1946年夏天,国立西南联大结束,师生分批离开云南。15年7月,闻一多在昆明遇刺身亡。

1946 10,清华大学在北平复学。复员后的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有朱自清、陈寅恪、王力、浦江青、许、陈、教授,讲师张,教师何善洲、,助教、季振怀、朱等。

1948年八月,朱自清病死。李广田继任系主任(1947秋,李受南开朱自清邀请到清华中文系任教)。从1947到1952,六届中文系毕业生34人,两届中文系研究生4人。

这一时期中文系的课程内容是“新旧并重”,又开始重视新文学,恢复了战前“中西并重”的原则。《中国月刊》对培养目标(学术工作者还是作家)有一些讨论。为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增加了新闻学概论、图书馆学、汉语教学研究、翻译等课程。朱自清出于对培养新文学新文化建设性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学计划的长远考虑,在李广田、王力等人的影响下,在《中国月刊》上发表了闻一多的手稿《关于调整文学院中文系和外文系》。闻一多主张将中文系和外文系合并,改为文学系和语言系。有人认为“这是理想”,讨论无果。

1948 65438+2月,清华校园解放。1985年9月,清华大学恢复设立中文系,称中国语言文学系。最初重建的目的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文学和写作课程,并培训科学编辑和记者。1994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5至1991,常务副院长张正权主持部门事务(院长暂时不在)。从1992开始,徐宝庚就是部门负责人。国学研究所成立于1992,1994更名为国际国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兼任所长,该所教授葛任副所长。1993,科技传播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