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备课。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册历史教案第六课对外友好交流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唐时期较为活跃的对外交流,包括日本驻华使节和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鉴真与东方僧人的友好交往,隋唐与新罗的友好交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的史实等。通过描述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天竺的友好交往,启发学生思考唐代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的主要原因,以及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通过对鉴真六下东渡和玄奘西游历时65,438+08和翻译经典历时65,438+09的论述,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这一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流,其中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交流是这一课的重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为什么封建时代对外交流如此频繁。它和今天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介绍:展示西游记剧照。问题:《西游记》中吴承恩实际上写的是哪个历史故事?西游记写的是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展示唐代对外主要交通的路线图,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写与唐朝有交往的主要外贸城市和国家。1.对外友好交流(通过测绘,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唐代对外交流的情况,同时通过提高阅读和测绘能力,学生可以播放鉴真杜东的视频。鉴真六下西洋可以说历尽艰辛。第五次去东方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到达海南岛。在这次行程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死亡,鉴真本人也因病失明。鉴真继续支持,终于在753年,他成功地渡到了东方。(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六下西洋是中日交流的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的《杜东》:“鉴真在东海盲目航行,真挚的照片太清晰了。舍身是传教术,唐风满奈良城。”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并举例说明。作为传教艺术的自我牺牲:鉴真将唐朝的建筑和医学传播到日本。日本的唐寺,设计建造于建* * *,被日本誉为“艺术明珠”,保存在唐寺的坐像也被日本* * *定为国宝。为什么日本* * *把鉴真的雕像当成国宝?说明这个坐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雕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日本* * *视其为国宝,显示了对鉴真的尊重和对中日友好的珍惜。“唐风满奈良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交流,说明唐朝的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列举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建筑、钱币文字、茶道、服饰、坐姿。比如在建筑方面:(展示一张日本平城景和唐代长安的对比图)两张图有什么相似之处?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朱雀街,它把程楠分成两部分。有西市场和东市场,商品贸易与居民分离;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有皇帝的宫殿,它们都在城市北部的中心。这说明日本的建筑、城市建设和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都由内而外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了唐朝的影子。内容提要:唐朝时期,日本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研究唐朝文化,促进自身发展。再来看看唐朝和新罗的友好交往。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简述)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毗邻中国,所以两者之间的贸易非常频繁。新罗产品在唐朝的进口中排名第一。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牛、马、人参,带回了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同时,唐朝的文化对新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韩国的国旗,叫太极旗,就是在儒家和道家的基础上画出来的。朝鲜文字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刚才我们谈到了日本和新罗。

2.七年级历史教案(好吊80!)七年级地理复习分1,地图类型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一张带指针的地图,指针箭头指向北方;不指向目标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户外看地图时,你应该面朝北,背朝南拿着地图。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度表示南北方向,纬度表示东西方向。4.示例比例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率。一般来说,画的范围大,内容简单,规模小。反之,画的范围小内容细,尺度大。

标度是分数,分母越大,标度越小。5.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6.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7.赤道为0°纬线,周长约4万公里,是最长的纬线。

纬度从北到南为90度,分别用n和s表示。0°子午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东到西有180度,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km;地球的表面积是565,438+0亿平方公里。9.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以20 W和160° e为界,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是中纬度;60° 90°是高纬度。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形象地称为“三分之三陆地,四分之七海洋”。

12.比较经纬度特点:名形长表示方向经度相等呈半圆形(弧形),南北纬度均为圆形(极点除外),东西方向为13。七大洲的名称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欧洲海洋)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称为欧亚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经度跨度最大的洲;亚洲是最大的洲。14,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最长的海洋。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16,表面的各种起伏叫地形。通常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17,高度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在地形图上用高程来表示地面的起伏。绿色代表平原,蓝色代表海洋,棕色代表高山高原,白色代表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逊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19,五种基本地貌的特征: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高,地面平坦,边缘陡峭;山:海拔高,峰峦起伏,坡陡;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平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0.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由海沟、海盆和大洋中脊组成。21,地球表面的形状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2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2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与地壳的结合部存在拉伸、碰撞和挤压,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山地带,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2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等高线由低到高突出的部分是谷,等高线由高到低突出的部分是脊。26.到6月1999 65438+10月12,世界总人口已经超过60亿。

人口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更快。28.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如东亚和南亚、西欧以及北美和南美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位于中低纬度,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沿海地区。29.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地理分布的密度,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数)来表示。

30.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1.城市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工业污染、噪音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上三大种族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黄种人分布在:东亚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南北美洲也是黄种人。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北非、西亚南亚和大洋洲。黑人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33.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都是黄种人。34.目前,联合国确定的工作语言有: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 * *。

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汉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35.巴西讲葡萄牙语,西亚北非也讲葡萄牙语。

3.谁有七年级的历史教案?初中七年级历史课第四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屈原镇中心校谭福根复习目标:掌握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和历史作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了解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发展的简单概念。

掌握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可以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知道理论(结论)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的道理。

教学中重点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历史知识的系统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复习课的引入。(直接入门复习)本课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第18-22课)(展示单元题目)二、在白板上展示复习目标。

三、展示复习目录:《政权分立与国家统一复习目录》,安排学生复习任务,设定时间。四、学生小组* * *配合完成“自导式训练”,然后由小组代表回答统一批改。

5.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形式(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编队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附提示);3.三国经济发展:学生根据教材第106页完成。不及物动词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1,学生小组完成1-3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谢幕,学生要复习“沧浪之战”;3.学生分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讨论答案)七。指导学生复习“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生小组讨论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八。引导学生回答形式,练习“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并展示答案)9。学生分组交流: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作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 * *检查“自学指导”的完成情况,* * *进行批改。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盛世文化(一)教案设计谭福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和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过程;根据地震仪的坡度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教学的重点;地动仪教学难点: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教学方法指导+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流程1。新课程介绍“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引出话题。

第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给我看看问题: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来记录古文字?有哪些不便?学生回答不方便老师出示相关文字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帛帛等。)然后用白板功能展示出来。

数量有限、笨重、昂贵等。老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改进了造纸术?第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项“纸的发明和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老师展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查找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老师提问,学生讨论: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做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朝是怎样造纸的吗?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意义?4.纸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说说一些方面的吗?(学生畅所欲言)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项《九章算术地动仪》(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提问,学生讨论:1。《九章算术》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它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如何?2.根据“地动仪复原模型及振动示意图”谈谈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老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的视频,学生结合课本叙述。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华佗与张仲景》第三项(完成阅读任务)——交流教师提问;1.总结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想想P90张仲景是怎么写《伤寒论》的,根据他的语录“勤求古法,博采众长”。3、P90动动脑筋:你想想,华佗是不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测试:1。展示一组选择题,测试巩固本课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如果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或者预习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繁荣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屈原镇中心校谭福根旨在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雄伟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分析佛教、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提高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绪状态。

4.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的课后反思如何写教学反思?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上了十三节历史课。在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指导老师听课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认识不足。

这是我现阶段教学失误的根本原因。因为从小在河北受教育,最了解的就是河北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在一开始设置教学的时候,更多的体现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但是河北历史上是要中考的,这是两个地区最大的区别,但是我忽略了。

另外,我接触高三学生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倾向于以高三历史课为主,内容比较全面,正好偏离了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初中生不容易接受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激起了他们的厌恶。

(二)课前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了你上课的质量。刚开始上课时,由于课前准备不足,经常不知道下一个课件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至于后来课件把我带走了,而不是我去控制课件。

还有一点,课前备课的时候,如果有些课外知识不清楚,就要提前调查清楚。我在俄国教十月革命的时候提到过“空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对这个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不合理的课表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上课时间不合理的话很容易上完课。第一节课,课前我花了十五分钟导入,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处理习题,往往意味着一节课书的内容只能用两个但是来完成,或者说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简单地认识了一下。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由于一开始对学生的不了解,加上之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环节出现了沉默,整场比赛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一堂枯燥的课,对学生和老师都是煎熬。

(E)讲座直截了当,缺乏亮点。

我的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真话。为了避免照本宣科,也为了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我左右为难。整堂课我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虽然知识联系紧密,但过于笼统,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反应自然不热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6)细节没注意到。

细节决定成败,我却常常在小细节上迷失。例如:

1,写字的时候笔顺不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跟我提过;

2、上课靠在讲台上,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在黑板上写字,或者板书太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注重细节也能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每节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触动我的中枢神经。一学期的实习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5.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册包含全套教案、习题,***270页,这里不能完全照搬。你可以从我们的网站下载。第一课隋朝统一与大运河教案举例,重点讲这一课:隋朝大运河;暴君皇帝杨迪在这一课中的困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过程:1。介绍及复习题:(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隋文帝图片)581年,此人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他是谁?二、教新课1。隋朝统一了南北两朝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割据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广大人民渴望团结和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隋朝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2.《皇帝的统治与大运河的挖掘》1)《皇帝的统治》老师让学生自己看课本,总结,然后提问。最后,老师总结了要点:隋完成了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隋文帝节俭,主张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强大繁荣的隋朝使大运河得以开通。好吃吗?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运河边的粮仓,运河边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学生思考)运河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全方位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交流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突破性发展。两岸日益繁荣,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运河的中心,南北皆有,在全国政治、经济上举足轻重;江南扬州,城市之大,商品之丰富,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点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县之一。城市的扩张和繁荣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后来,一百多万人住在运河边。

大运河的通航方便了南北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古运河哺育了中国古代文明,使其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后人对隋代大运河的开通说法不一。介绍评价大运河的诗词。

学生朗读,老师讲解)比如,千里长河一旦开,浪来九天。锦帆未落战,惆怅龙舟未归。

——胡曾汴水对淮河最有利,陌生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和谐的。东南部的四十三个州,这条河是最受欢迎的。

——李敬之隋朝亡为河,千里通波。如果没有水寺龙船,* * *余的理论是不多的。

——皮日休3。暴君杨迪与隋朝的灭亡。强大的隋朝仅仅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竭泽而渔,为这条河而死”?杨迪曾三次巡视江都。(多媒体展示,可以由老师讲,也可以由媒体讲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1。

605年八月,我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嫔妃、歌舞乐队、侍从近二十万人。

整个舰队首尾相连,前后200多里,8万多人足够强大,可以为舰队拉光纤。运河两岸也有大型骑兵护送。一路打鼓。

船队经过各县,迫使500英里内的居民贡献珍宝和美味佳肴。因为勒索品太多,每次出发前都要往河里倒很多食物或者埋在地里。

舰队就像蝗虫,所到之处都被吃光,搜空。2。

610年三月,第二次去江都。他还下令打开长江南河,准备东游(浙江绍兴)。

611二月从江都向北巡游至卓君,准备抗美援朝。从612年到614年,杨迪三次进攻朝鲜。

为了转移军用物资,在招募男性时,他们招募女性。有的人为了避免重徭役而残废四肢,称之为“祝福手脚”。

战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带来无尽的兵役和徭役。3。

665438+2006年秋,第三次游江都。那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开始反抗杨迪皇帝的暴政。

杨迪皇帝仍然奢侈腐败,勒索钱财。当时有一首民谣说:“要抗兵抗选(选美女),家家收铁。

聚铁造枪,昏君贪官全杀。618年,杨迪的侍卫部队发动政变,在江都用毛巾自缢。

繁荣的隋朝灭亡了。老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了杨迪的奢侈与腐朽,二游江都说明杨迪急功近利,国家负担徭役与兵役。第三次访问江都表明杨迪已经失去了他的心,甚至他的下属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老师指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与庞大的建设工程的关系,与统治者的关系,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隋朝灭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是使国家陷入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大运河的开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早就应该耕种,减少徭役税。但在杨迪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提供了方便,让他可以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通过巡航显示威望,巩固统治,备战。剥削加剧,兵役和徭役加重。结果隋朝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朝的繁荣和强大是文帝努力治理国家的结果,隋朝的灭亡是杨迪暴政的直接结果。由此可见,在封建时期,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和执政能力对国家的兴衰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