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

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由于前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从佛罗伦萨传播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意大利,并逐渐流入欧洲各国。自诞生以来,就成为王公贵族的宠物,发展迅速。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非常重视歌剧创作。黎明时期的戏曲多为白式的戏曲,旋律单一,表演基本局限于宫廷,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面成为王公贵族的特权。

罗马歌剧:

在达芙妮和欧律狄刻之后的30年里,只有少数歌剧在佛罗伦萨上演。歌剧的中心开始转移到罗马。

罗马歌剧的主题以神话寓言为主,宗教色彩浓厚,舞台艺术追求奢华丰富的效果。罗马歌剧早期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卡瓦里·埃利(1550-1602)。

他是卡梅拉塔协会的成员,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舞蹈设计师和外交官,也痴迷于歌剧创作。1600年创作了歌剧《灵与肉的表达》,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道德剧,用寓言的方式宣扬宗教思想。以抽象的“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和寓言宣扬宗教道德为主线,这部剧篇幅最长,配乐最全,是适合演唱特点的宣叙调。这首介于白朗朗诵和演唱之间的曲子,展现了罗马早期新单音音乐的独特风格。

1623年,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登基,他的上台对确立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领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家庭支持歌剧的发展。巴·贝里尼王子,厄本八世的侄子,在皇宫1633左右修建了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歌剧院,并为歌剧舞台开发了一套管风琴。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皇室的所在地,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可以迎合贵族的利益,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一时期的戏曲多以神与圣人的史诗剧为蓝本。1634年,克莱门特九世(后来的罗马教皇)的Julio Rosspiriosi写剧本,斯特凡诺·温岚作曲《圣阿莱西奥》,在新建的罗马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该剧描述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主题是宣扬宗教道德。

1662年,多梅尼科·马佐基(domenico Mazzocchi)所写的《阿东之链》(The Chains of Adone)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典型的“罗马式”歌剧,不仅摒弃了朗诵中过于枯燥的成分,而且使其歌剧前奏成为后来被广泛采用的早期歌剧前奏形式。这既迎合了教会,也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豪华而丰富。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罗西。1647,他用时尚怪诞的流行素材填充了老题材“奥Flo”。在罗马歌剧舞台上引起了轰动。但由于罗马歌剧题材的局限和贵族化倾向,逐渐切断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在奢华中挤压了自身的生命力,最终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到了教皇英诺森十世时期,罗马歌剧日渐衰落,而威尼斯音乐学派却显示出极高的声望。

威尼斯歌剧热:

1637之前,戏曲还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直到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诺剧院。历史上第一次确定公开演出的形式是在剧院向公众出售多余的票。随着贵族们纷纷效仿,到了17世纪末,人口只有12.5万的威尼斯已经有了十几个专门表演歌剧的剧院,歌剧数量接近400部,演出季节也从狂欢节期间的一个增加到了三个。

从此,戏曲不再仅仅是属于宫廷的戏曲,更是面向大众的戏曲。每当上演一部歌剧,一方面有剧场大厅的主人,歌剧院的经理,音乐诗人,音乐家,歌手,乐器演奏家,舞蹈家,布景师,服装设计师和许多杂工,另一方面有观众:一些已经付钱的人和将要付钱的人,非常热闹。据说现代的歌剧院就是这样诞生的。剧院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和企业场所。它不再被设想为一个稀有而巨大的奖励场所,而是一个商业运作或娱乐场所,一个盈利的商业场所,一个可以满足自身乐趣的场所。

歌剧的成熟:

17世纪,在歌剧史上,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蒙特威尔第出生于1567年,比莎士比亚晚三年,父亲是小提琴制造城市克雷莫纳的一名医生。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牧歌,然后去了曼图亚的冈萨加宫,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当地的教堂乐师1601。蒙特威尔第早年主要从事田园写作,因而享有很高的声誉。1590年至1612年担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奥flo》(1607)和《阿里安娜》(1608)两部歌剧,是早期歌剧的典型。尤其是奥Flo,他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绪,他的独唱充满技巧,他的二重唱作品具有田园风格。剧中也有很多副歌,听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而《阿里安娜》中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也让成千上万的观众落泪。1612年,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在那里生活了30年,直到他76岁去世。在此期间,阿东,埃涅阿斯和拉维尼娅的婚姻,尤利西斯的回归,波皮亚的加冕等。都是他的创新作品。他的最后两部歌剧《尤利西斯的归来》(1641)和《波皮亚的加冕》(16448)其中,《波皮亚的加冕》是最早的历史歌剧之一,讲述了一个妓女嫁给罗马皇帝尼洛的故事。这出戏充满了心理洞察和讽刺。在他的歌剧中,独唱(朗诵、咏叹调)、二重唱、管弦乐队和舞蹈融为一体,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应该表达人类的深刻感情,并与歌词的含义相一致。鉴于他在歌剧体裁中的基础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现代歌剧之父”。

威尼斯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皮埃尔·弗朗切斯科·卡瓦利(1602-1676)和安东尼奥·塞斯蒂(1623-1669)。

卡瓦利创作了42部歌剧,这也反映了威尼斯对歌剧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有《泰蒂与佩雷奥的婚姻》(1639)、《狄多女王》(1641年)、《埃格兹·托托》(1643)、《情人埃尔科蒂》(1662)。1649年,他创作了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吉亚松》,其中

咏叹调和宣叙调在每一场交替出现,充满戏剧感染力。

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塞斯蒂的歌剧更致力于抒情性和装饰性。他努力恢复和发展意大利原有的纯音乐因素,注重优美流畅的旋律,精心雕琢作品。因此,歌剧中的咏叹调得到了发展。塞斯提的主要作品《奥隆泰亚》(1649)长期在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等地演出,是17世纪演出次数最多的歌剧之一。1667年,他创作了《金苹果》,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宫廷歌剧,是专门为皇室婚礼创作的。它以豪华的场景、抒情的咏叹调和对唱、精湛的笔触、大规模的乐队和合唱团等而闻名。是切斯蒂的代表作。

威尼斯歌剧后期的主要作曲家有彼得罗·西蒙·阿戈斯蒂尼(约1635-1680)和安东尼奥·萨托里奥(1630-1680)。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流行风格的新咏叹调,并采用了具有表达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萨宾女人的侮辱》,后者是《阿德莱德》。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单纯的叙事形式转变为戏剧形式,主题也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逐渐转变为悲喜剧,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将歌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成型。这些歌剧作品代表了威尼斯歌剧的艺术风格,它们有一些特点:历史剧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已成为歌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咏叹调和朗诵是分开的,咏叹调越来越受到作者的重视和听众的欢迎;新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剧情发展趋于复杂;剧本结构逐渐严谨,一般三幕,每一幕又分几个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布景装置基本都是机械化的,可以在移动中模拟海战、风暴、神灵、大象、狮子,还可以升降。威尼斯舞台艺术的一些杰出成就一直沿用到19世纪。

那不勒斯歌剧(正统歌剧):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歌剧的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音乐学派的代表人物叫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他对所谓“回到最初的咏叹调”的推广是无与伦比的。“回到开头的咏叹调”指的是一首歌唱完前两部分,然后回到开头再唱第一部分——就好像第一遍没唱好,重新开始一样。歌手很喜欢这个套路,因为这是一个固定的重返舞台的机会。有些观众愿意接受,以便再听一遍歌词,加深理解。

斯卡拉蒂(1660-1725)在卡瓦利声乐抒情曲的基础上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使美声唱法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声乐独唱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强化了歌剧的主旋律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征形成对比的单一旋律风格)。当时,咏叹调已经固定在A-B的形式——一个重复的三声部体。当第一段音乐素材在第三段重复时,演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物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演唱声音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他选择不同的唱段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他在重视人声的同时,重视器乐的独立演奏,采用高度程序化的作曲手法,使情节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同一配乐;它是歌剧《序曲》(也叫《辛福尼亚》)开幕前的第一个器乐合奏,由快-慢-快三个部分组成。他创立的这种典型的歌剧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歌剧。歌剧中注重人声的特点导致了阉割歌手(幼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富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使用,但后来观众并没有认真对待。贵族在包厢里下棋打牌,或者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演员也一味地通过技巧来炫耀自己的声音,存在单纯追求“美声”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因此,歌剧失去了作为艺术的价值,最终走向衰落。后来因为剧情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观众只听了卖弄技巧的咏叹调,没有听朗诵。

早期作品有罗马写的《无知的错误》(1679),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写的《真挚的爱》(1680),庞贝将军(1683)。1684年至1702年,斯卡拉蒂担任那不勒斯总督卡皮奥宫的音乐总监,创作了40多部歌剧,包括《皮罗与德米特里厄斯》(1694)、《十之秋》(1697),后来经罗马和威尼斯回到那不勒斯。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大部分是根据历史传说和世俗喜剧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