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哪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科举制度;继承;借鉴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是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的政治考核制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是传统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和手段,对今天的文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
现在流行的“civilservant”这个词是从外语公务员翻译过来的,可以翻译成“公务员”,所以公务员制度也可以叫公务员制度[1]。200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人事干部管理的法律法规。次年6月65438+10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是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的产物,也是“舶来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早在隋唐时期就实行了开明的科举制度。这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不仅使日本、朝鲜等中国周边国家纷纷效仿,也使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两位葡萄牙传教士首次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到西方,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国游记》和《大中华》中详细描述和肯定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当时,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并广为流传,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高度关注。例如,西方著名学者威廉姆斯曾这样评价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类似的制度,但在任何一个大国中,它都可以算是无与伦比的政治制度[3]。”而且在1983年,时任美国人事管理局局长的艾伦·坎贝尔来北京讲学时,也说过“当我看到中国古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所有的西方政治书籍和著作中,所有与公务员考试制度有关的内容都来自中国。”可见,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文官制度,说到底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政治产物。早在65,438+0,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构建了优越的考试选官制度,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现在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参考载体。
第二,文官制度继承了古代的科举制度。
(一)考试内容的继承性
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通常是“正科”和“制科”,其中“正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考试形式。唐代通考的科目很多,大概有十种。据史书《新唐书·选记》中的相关记载:“其科旨有士、明经、士、士、明法、明字、一史、三史、楷、陶居、童子。明经的区别在于,有五经、三经、二经、一学究、三礼、三传、一史部,这也是今年的普遍选择[4]。”通过这些记录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学者或考官,只是考试内容很多,不同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
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或多或少继承了这类考试内容。目前公务员考试基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主要环节。笔试中,无论报考什么岗位,上班族还是公安干警都需要考申论,相对于参考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实际意义不大。虽然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形式,但我们应该借鉴科举制度中的多样化形式,根据实际岗位需要,拓展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考核,从而更好地招到有用的人才。
(二)就业制度的继承
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在人才选拔上,都采用世袭制、军爵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都存在一些弊端,对当时的人才选拔产生了负面影响。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找到了科举制度这种公开、公平的选拔官员的录用制度。科举制度不同于以往的选拔制度。它主要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来录用与否的,它巧妙地将官与学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要入官入科,必须以德取胜的局面。就像在政策考试考核中,需要对考生的德、知、才、“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尤其是对国计民生问题的考核。这样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对官员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公开、公正的考核方式,从社会上选拔人员担任有关机关、单位非领导职务的标准和规范。在现行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中,也吸收了科举制度的精华。不仅严格考核考生的知识技能,还考核考生的道德品质。通过面试和笔试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当代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文官制度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借鉴
(一)法律考试制度的借鉴
通过对古代政治考试制度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对文科考试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宗教科目和武术的考试也有详细的规定,而到了清朝,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然而,关于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规章制度却很少。除了《公务员法》之外,没有专门的关于公务员招录的法律文件,这就在公务员考试中留下了空白,无法保障公务员制度依法实施。毕竟古代科举制度是当时的社会产物,难免会有缺陷。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借鉴科举制度的相关法律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锁定医院,防止考试漏题;搜索防止作弊;复制粘贴姓名,防止人情交易;磨砺等防止复试作弊的措施是现行公务员考试法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考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保证公务员考试的公开、公平[5]。
(二)申请参考的方式
中国清朝实行的科举考试通常分为三级:乡试、通考、殿试。科举学生参加乡试后。如果他们通过考试,他们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被称为谢园。考试是举人在礼部宫媛参加的国家考试。考试及格的叫龚氏,考第一名的叫会元。宫考是龚氏参加科举阶梯考试的最后一个阶段。宫考报名人数为甲等三名,甲等、乙等若干名,均称为进士,甲等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第二名、花探,各级考试采取平等竞争的机制[6]。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是先报考职位,资格审查后再参加考试。这种考试的报考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使得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考试前,很多热门职位的考生太多,“千里挑一”的现象经常上演。但对于一些基层职位,报考人数很少,职位参差不齐,导致很多综合能力较强的考生因职位选择不当而错失了被相关部门录取的机会。另外,一些参考人员,为了顺利录取,报考了冷门或者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不利于各个岗位的优秀人才。针对这个问题,在公务员考试中,要合理创新改革报名制度。可以先参加笔试,再报考职位。在考生看不到报考职位人数的前提下,可以先通过笔试再报考该职位。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考生在达到录取资格标准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试成绩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职位。这一制度也是科举制度中平等竞争机制的创新。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每年国考热点职位集中的现象,可以提前对考生进行“预分流”,同时减少一些基层职位的空缺。
(三)管理模式的借鉴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基本上都有庭院和科举仪式,体现了历朝历代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也显示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让很多参考者感到无比的荣耀。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普遍没有专门的考场,临时考场设施较为简陋,不仅不能体现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还为考生徇私舞弊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公务员考试中,需要设计一个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提高考生神圣的人生责任感,体现公务员考试威严的参考仪式。同时也要为考试设立专门的考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古代“明远楼”中的监控系统,避免考试作弊。
此外,由于古代科举重视四书五经八股文的考试,束缚了文风的革新,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知识分子新思想的萌发。因此,新时代的公务员考试必须科学地吸收科举制度的内容。公务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公务员制度职能的实现,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科学管理是现代政府人事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务员制度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和新环境变化的需要。在科举制度下,很多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往往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做官,只能退下来当老师。两者差距很大。现在社会分工明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服务大众的职业经理人,有必要加强公务员的职业化建设。政府机关要深化改革,加强公务员管理和培训,积极探索公务员管理新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和谐宽松环境。灌输新时期公务员职业化的理念和思想,通过优化公务员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职业化制度,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道德素质高的现代公务员队伍,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
结论: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在古代延续1300年,说明它有一定的存在价值。通过选拔官员人才,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科举制度中严谨的考试流程和严密的组织措施对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开、透明原则是科举制度的传承。但同时也要看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思想的桎梏,内容的僵化,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作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服务大众,不断创新突破,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分析科举制度,以扬弃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好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明建设。
参考资料:
[1]敬亭。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以职业化为中心的分析[M]。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2]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东。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创新[J].管理前沿,2010(3)。
[4]彭洪。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两个论坛),2012(9)。
[5]王峰。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电视学报,2012(21)。
[6]张青。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