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1,公允价值运用恰当合理,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2.公允价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交易的结果,可以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得到验证。
但当价格大幅波动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当期决策。
二,公允价值的缺点
1.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盈余管理、利润控制和资产结构调整的工具,从而影响会计报告质量,降低信息价值。
历史成本可以防止随意性,便于理解和比较。不需要经常调整账目,可以防止会计记录被随意更改,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历史成本容易取得,简单易行,不需要经常调账。
公允价值不容易获得。有些会计项目可以确认或者可以查到类似的交易价格,有些则查不到只能估计,信息成本较高。
扩展数据
会计计量基础的发展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信息应保持真实和谨慎。历史成本估价可以查出你为这个资产付出的实际价格(比如看一下购买凭证、发票等。,也就是说有据可查)。
此外,早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物价不像当今社会那样经常波动,所以在那个时代使用历史成本计价更合理;最后,会计信息要谨慎,谨慎性要求资产的增值收益要谨慎确认。如果不能提高,就不要提高,或者维持原来的历史价格,也就是最初的进价。
后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不再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挑战。
当资产的市场价格和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实际成本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利润表反映的净利润就会被高估,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时候就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成本法进行改革。
因此,1998年,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引入了可收回金额等计量基础来反映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14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2006 54 38+0长期资产的减值和处置会计,要求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我国自1998起,要求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从2000年开始,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扩大到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
后来社会经济又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金融创新,从中衍生出很多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具有特殊性:价格随时都在变化。原来的历史成本法假设价格稳定。显然,金融资产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前提。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历史成本法去量化金融资产,我们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因此,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5438年6月+2003年2月已规定,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原则上应按其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贷款、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
百度百科-公允价值计量
百度百科-历史成本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