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材
2.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在必修课3思想文化史和选修课1变法史中有所阐述。它是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但封建统治者光绪想利用改革从老佛爷手中夺取政权,挽救民族危亡,所以他支持改革,并亲自签发了改革诏书。最终,尽管慈禧和梁启超想利用变法从老佛爷手中夺取政权,挽救民族危亡,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这部分在必修1政治史第十三课。教科书在谈到武昌起义的背景时,只用一句简单的“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来介绍晚清政府的改革和自救。至于新政的措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教科书上只字未提。事实上,清末统治者主持的“新政”和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在同一历史时空的两件大事,对后世的影响非同小可。至于如何看待两者的价值和作用,后世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和价值体系中,史学家大多强调暴力革命,而忽略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作用。许多研究辛亥革命史和近代通史的著作,要么对“新政”置之不理,绝口不提,要么照搬当年革命作家陈天华的观点,斥之为“伪维新”、“伪维新”。顶多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他们轻轻一提。应该承认,在八国联军血本无归的沉重打击和屈辱之后,慈禧太后在赴xi安途中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所以不能因为“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就否定它本身。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改革的深度和成效无疑超过了19世纪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正是通过“新政”,中国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变的迹象才真正显现。经济自由政策的颁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现代军队制度、教育制度、现代人才观念也开始沉淀;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也开始形成。另外,辛亥革命和“新政”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可割断。首先,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迫使清朝统治者加快推行“新政”,尤其是准备立宪。后者认为只有尽快实施“新政”才能避免内乱;第二,预备立宪主义敦促革命派加快革命的准备工作,使后者在宪法和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就计划推翻清朝,以防止革命变得不合法,防止爱新觉罗家族成为“永恒系列”的合法统治者;第三,“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发动的基本力量——新军和新知识分子;第四,“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盟友和合作者——资产阶级和立宪君主主义者;第五,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和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第六,晚清国库空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资源,很快面临财政危机。统治者的专制倾向导致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
晚清政府在近代的改革自救运动虽然是为了使腐朽的清政府能够多生存几天,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