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个朝代的历史是怎么记载的?
问题描述:
每个朝代都应该有专门记录历史事件的部门,但应该由谁来决定哪些事件应该被收录呢?是他们自己吗?还是* * *当时?他们的记录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
我一直对历史学家的工作感到很神秘。还望有才能的人能给个答案,谢谢!
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家称为“史家”,主要从事史料的搜集和编纂,以及历史著作的编纂和保存。其中:(1)备注;(2)收集* * *档案;(3)收集和管理文学书籍;(4)编纂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皇帝的言行,是一项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历史,也很重视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历史学家。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黄艳尧舜开始,已经有五千多年了。三代处于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史料记载有限,后人对其历史的追溯也相当简略。在商周时期,甲骨文就有了“书”、“史”、“殷”三个字。金文有“作史于书”和“作尹书”的记载。根据王国维在《关林》中的考证,“左卷”与“内史”是同一个官职,他们的官员称为“尹”,他们都是掌管文献和记录时事的史家。春秋时期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学家。“大史管国家六典,微缩传管国家之志,民史管君王之命,外史管中书,这就使它几乎成了四个方向,左史世言,右史世志。可见历史学家的分工和职责是非常细致和明确的。这时,历史记录丰富了,这导致了更详细的历史书。秦汉以后,史家的名字很多,地位也不一样,但史家的设置一直保留着。秦有太史令,汉有太史公,唐有活郎,兰太令,朱霞史,左郎史等等,历代都有史家。
历代皇帝对历史学家记录的文字都很小心。至于“一个君主必须写一本书”,那是有选择性的,有条件的。如果你做出了成绩,做了好事,当然需要写一本大书。就算没有功德,没有善行,也要编点东西来载入史册;或“假人之美,为私益”;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变成好事。简而言之,“我以善自居,我以短制长”,“不知外行,我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我有利的,“我必写”无疑;任何对你不利的事情,在历史书上都是看不到的。皇帝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坏事,那些贼臣奸佞,奸佞老爷,做的坏事更多,但绝对不允许载入史册,传于后世。俗话说“龌龊勾当可看一回,臭名昭著千年”,历史上有哪个皇帝愿意记录自己的“龌龊勾当”呢?所谓“养了一定要写书”不过是骗人的。
历史学家不一样。他们对“一个君主必须写一本书”的态度相当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家有“直笔”的优良传统,这成为后世史家竞相继承的产物和美德。他们都知道“史为役,谏为树之言”,“所谓直作者不藏恶,非空之美,书有益于褒贬,书无害于劝诫”(刘知几:史通)。所以,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随时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写”。即使害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实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毁玉,不为容”,绝不“艾兰杂,朱子难分”。
帝王和史家,一个要“自诩为我之长”、“抑恶扬善”,一个要“写真不遮其短”;一个是洗白错误,一个是“举一反三”;一个想为自己立碑,一个想“劝诫”后人。两种目的两种标准截然对立,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往往是权力压倒了直言,屠刀胜于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历史学家遭受了许多磨难,就是这个原因。古人对实事求是、不避讳的人,称之为“好历史学家”,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