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为历史上的一个选择而改变人生的人。
鲁迅,弃医从文。鲁迅想通过医学来启蒙中国人民。但他的梦想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的公民,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眼里,全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考了95分,所以怀疑解剖课老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他了。这让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的悲哀。有一次,在课前的一次幻灯展示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抓去斩首,而一群中国人站在一旁看热闹。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让他意识到,精神麻木比身体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惨命运,首先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学艺术,于是鲁迅离开仙台医学院,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和朋友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么?中国的国民性最缺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鲁迅的思想感情不仅当时的大多数日本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几十本,他组织的文学杂志也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出版。计划生育的困难迫使鲁迅回国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现杭州高级中学)、绍兴附中任教。这一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度消沉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让他兴奋了一阵子,但随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行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停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让鲁迅感到压抑和苦闷。五四运动后,他被压抑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学作品如熔岩般猛烈爆发。当时他已经在教育部工作,随教育部搬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