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在古代叫什么?
1.1对中国古代结核病发现的认识
2000多年前的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一种“传化乘”,其症状是“大骨枯,大肉陷。”胸中气满,呼吸不便,内痛导致肩痛,体热,掉肉掉脂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疲劳”描述为“因疲劳而手足发热、盗汗、失眠”和“挥刀侠义”,都类似于肺结核症状和淋巴结核。虽然“路过”和“浪费劳力”很难确定是肺结核,但包括肺结核。
华佗《汉藏经·尸传》中描述“或因酒食,或因病丧,……死病之气染为病,故称尸传”。“送尸者非同宗所染,乃人血弱,藏府徒然胜,闹鬼。因其恶而成疾。”这说明肺结核不一定会造成全家感染,只有抵抗力低的人才会被感染。可见,中国医学家已经能够辩证地认识到结核病的传染性。
晋代葛洪(281 ~ 361)在《肘急方》中谈到“尸痈”之病:经年累月,逐渐郁积,以致死亡,死后传染他人,甚至死亡。由此可见,葛洪已经初步认识到肺结核是一种在家庭中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隋代方《劳嗽病证论》指出,痨是以咳嗽、胸痛、喘息、咯血为特征的疾病。
唐代孙思邈《千女方》已将尸痈、毒痈列为肺病。同时,王导的《外台的秘密》。卷十六》指出:“痨热,损肺生虫...而它在肺部引起疾病”,并提出了“肺虫”理论。唐代(公元8世纪)王导引用苏游的理论说“肺劳热损肺生虫,形似蚕,成于肺中之病”,并假设“虫”的活体可能是肺结核的病原体
宋代许的《普济术方》认为“肺虫居于肺叶,侵蚀入肺系统,故为声嘶咯血之症”。宋代的《三因方》和何的《济生方》均被收入《痨专篇》,使痨有别于一般的废功。同时,杨仁斋在《仁斋知止方》中提出了“治病杀虫”的治疗方法。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痨附录》记载:“因盛年,气血聚集,精液充盈,人不能维持生命,酒酒贪食,昼夜睡眠,无所休息,导致真元消散,精液衰竭”,强调痨的形成。元代葛可久所著《十药书》在充分认识结核病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一部治疗结核病的专著。
明代李咏《医学引论》指出,肺结核的六大症状为:“潮、汗、咳,或血,或遗精”。龚廷贤《手氏保元老罗》指出,结核病的致病机理是“火与肺金相合而成”。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劳有异,如蒸骨,干咳,甚至吐血吐痰,致营与健皆衰,此日积月累,渐致衰竭。”他认为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刘元然在《清亭子亭追仙痨方》中陈述“尸痨为心脏病、凝血所致,故有成人者,为饮食之忧,为真理之忧,故今之所以如此”,指出肺结核的发病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减弱,然后结核等外来邪气就会侵入体内。李钟梓《博士必读。痨》确立了“补虚补元,杀虫根除其根”的治疗方法,认为“可杀其虫,即使患病者未生,亦可传至耳中”,强调为了预防感染而杀虫的重要性。徐春福(1537)在《古今医绳》中说:“常人有此病,早治便宜,不如慢治。”“和你亲近的人是避免不了的,需要适当的饮食,不能饿肚子。在徐若的可以吃补药,可以带安息香,能大大杀死劳动虫。”一方面强调早期治疗,另一方面建议密切接触者注意保健,防止接触感染。
清代李在《证补》中对痨的描述是:“痨在外候,睡眠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疲乏无力,食少,吐血,吐吐,肌肉消瘦”[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