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历史
东周时期,李晋、李傕、秦丽频繁更迭。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在今榆林设郡,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附近设扬州郡,划归。
楚汉战争时,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今临潼县东)一诸侯,封董允为翟王,改郡为翟,疆域为翟地。
七月,东晋降汉,扬州为西汉郡。
辛莽时期,王莽改扬州郡为上灵芝,仍属尚军郡。
东汉初,放弃灵石,设浮石县(今绥德附近),子长县为尚军县浮石县。
建武十八年(42),停止州牧,恢复州刺史部。疆域属州刺史部,仍为浮石郡地。
三国时期,该地区被胡强占领,没有设立县。
东晋时期,疆域先后为先秦、后赵、后秦。
东晋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在社稷水(今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建通宛城(今靖边白城子),建夏国,为夏国疆域。
南北朝时期,境内分属北魏、西魏、北周管辖。
北魏广广元年(424),属周霞管辖。
北魏中期,在子长与延川县交界处,设卫平县,朔方县,疆域为卫平县。
龟元年(518),在本县东北(属子洲)设城中郡,疆域属城中郡、威平郡。
北周时,疆域为兖州市和威平县。
隋开帝元年(581),城中郡改称承平郡,避开简之父,东迁三十里(今清涧县)。疆域仍属成平、威平两县,划归兖州。
大业三年(607),兖州废,设延安县,隶属延安县。
大业十三年(617)八月,延安、刁阴两县归唐,属唐。
唐武德元年(618),并入州县,分天下15路,疆域为兖州延川郡,位于关内路。
天宝元年(742),改州为县,疆域为尚军延川县。
五代十国时期,境内先后归侯亮、后塘、周黎岩管辖。
北宋初,设道治州,李郎言道之境兖州,仍为延川郡。
在道教时期(995-997),领土被占领了两个夏天。
康定元年(1040),安定村升级为安定堡。
李青元年(1041),建立担头村(在石家畔乡担头村)。
傅园元年(1098),羌村位于安定堡西北。
崇宁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建山并行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为至诚。
郑达三年(1226),胜遂平、怀宁、克荣三村为遂平、怀宁、克荣。现在子长县的南沟岔乡归怀宁管辖,其余是延川县。
蒙古宪宗二年(1252),安定堡升为安定县,隶属延安路。
至元元年(1264),丹头郡分立,至元四年(1267)并入安定郡。
明洪武二年(1369),延安路改为延安府,子长县归延安府绥德府管辖。
清代实行省、省、地、县四级行政体制,子长县为延安府,陕西省烟雨遂道。
民国二年(1913),全省分路、县两级,子长县隶属陕西榆林路。
二十二年(1933),废道制,县直归省。
二十三年(1934),八月,* * *陕西特委成立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10月改称池源县* * *临时苏维埃,12月与南靖* * *陕西一起改称陕北* * * *第一县苏维埃。
二十四年(1935)二月,中国成立岫岩县苏维埃(位于今余家湾镇柳树沟村,1937年六月并入边区安定县)。
同年1月底,陕北白庙岔(今安塞县)成立。
同年4月,西北工委在安定县西北、安塞县以北设立崇源县(未公开),5月在该地区设立子长县(1937+00年6月废止)。
池源、岫岩和子长县属于陕西省北部。
同年9月,池源、岫岩、子长三县划归陕西、甘肃、山西三省。
10月,瓦窑堡市(县级建制)成立,同时隶属陕西、甘肃、山西三省。
11月,* * *中央进驻瓦窑堡,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首都。
西北办事处成立后,池源、岫岩、子长、瓦窑堡归陕北省管辖。
二十六年(1937)九月,边区安定县与陕西安定县在版图上并列,边区安定县直属陕甘宁边区。
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撤陕西安定县,疆域归边区安定县管辖。
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经陕甘宁边区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于1950年5月2日发布区域划分令,子长县归绥德区管辖。
1956 10 5、子长县划归延安代办所管辖。
1958,11,安塞县撤销,原安塞县北部划入子长县,1961,6月归还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