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历史

中卫历史悠久。据记载,春秋时期,羌、戎并居,秦属北地郡,设郡。明朝朱元璋设军“中卫”,逐渐成为地名,沿用至今。

根据旧石器文化遗址、亿万泉新石器文化遗址、大麦岩画、中卫香山岩画,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秦襄公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出兵打败伊渠,将陇西、北地、尚军一分为二。中卫属秦北地郡,沿河设置屏障,设置边防。

公元前213年,朱琴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长城从兰州经中卫北连贺兰山,北抵阴山。

汉代丁原三年(公元前114),安定县、社木隽县位于北地县西南,属中卫县(今中宁县南古城乡)管辖。

东汉建安十六年十月,侯元从安定领兵到凉州以西,在县城西扎营。这个地方叫营盘水。

西晋太史初年,河西鲜卑人迁居前屯山(威宁黄河南岸的山)以西,史乐部居住在麦田山(今中卫象山及其以南的山)。

隋开帝十年(公元590年),在陵州(黄河以西,威宁黄河以北)黄河外180里设立凤安郡,划归灵武郡。

这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项首领李占领灵州等地。

入西夏国,设李记寨,蒙古风俗与李记遥相呼应(相当于今天郡县的建立和卫城的治理)。境内设犀首军监署,夏都六年(公元1062年)改为宝泰军。

北宋元丰四年,辽达康七年,夏七年。7月,宋军的第五条道路被向西探索。

刘昌友以654.38+万元大败夏军,导致宣和镇南,今中卫,故名“沙场滩”。

南宋时,蒙古兵渡沙陀(今沙坡头)至黄河九渡,攻占英吉里村(中后卫),元代称英吉里州。

弘治六年,将军韩愈修筑金圣关,并派兵防守。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二月,中兴道改宁夏总统制,英利升为州,原中卫郡归宁夏统治,与鸣沙州分置。

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一月,王庆右后卫改为宁夏中卫,袁志应管周城,鸣沙州合并,中卫之名划归陕西。

清初受明朝统治,管辖象山一带。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加中后卫程颐,宁夏西路知事。

雍正二年十月,丁酉(公元1724 12年2月12),清廷批准设立宁夏府,改宁夏中卫为县,划归甘肃宁夏府。

宁夏西路同知、中卫营副将军仍驻中卫。

海原县属于平凉地区。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十月,改为中卫县曲宁后役兼检察员衔,掌管新老宁安堡,由曲口迁至宁安堡。

民国成立后,原中卫县成立,隶属关系不变,县治设在宁安堡。

1929年1月,宁夏省正式成立,前身为织里、中卫县。

1933 65438+2月,中宁县城被生津关和何山桥以东隔开。

1949 65438+10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中卫县、中宁县隶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原中卫县、中宁县属甘肃省银川地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 * *自治区成立,隶属于原中卫县和中宁县,1972年成立尹楠区,管辖原中卫县和中宁县,直至1998年。

1998年,尹楠地区撤地设吴中,隶属中卫县和中宁县。

海原县已划归固原地区和固原市管辖。

2003年6月5438+2月3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设立地级中卫的批复》(国函[2003]139号):1。同意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

市人民* * *在沙坡头区滨河西路。

二、中卫设立沙坡头区,以原中卫县行政区域为沙坡头区行政区域。

鼓楼西街区人民* * *里。

3.中卫下辖划入吴中的中宁县、划入固原市的海原县和新设立的沙坡头区。

[1]

2004年2月6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的通知》(宁[2004]12号):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

市人民* * *在原中卫县滨河西路。

中卫下辖吴忠划入的中宁县、海原县和固原市划入的原中卫县。

2004年4月28日,中威成立大会召开。

注:地级中卫成立后,不设沙坡头区级政权,仅在原中卫县设立中卫市办公室等机构,沙坡头区简称“中卫市”。

2008年6月1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即日起统一使用“中卫沙坡头区”,不再使用“中卫中卫市”或其他名称。

沙坡头区管委会成立于2012。

沙坡头区人会2016正式成立。

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022108。

其中,非农业人口255210,占25.0%;农业人口766898人,占75.0%。

2005年6月10日,全市总人口为1041821,其中* * *人口32.2万人,占总人口的31.5%。

全市人口密度为61人/km2。

2008年,宁夏* * *自治区* *批准将海原县任新、郝川乡划归中卫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镇划归海原县管辖;海原县徐涛乡划归中宁县管辖,海原县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固原市原州区戚颖镇、干城镇划归海原县管辖。

[1]

2016 8月19日,中卫沙坡头区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区以市行政体制模式独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