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的历史和文化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西邻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接山西省临汾市蓟县壶口镇,是两省的旅游胜地。陕西Xi安以南350公里;它位于山西太原以北387公里处。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流经此处,两岸石壁陡峭,河口狭窄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的黄河水面有300米宽,在不到500米的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宽。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锅黄河千里”的精神。

“湖口”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龚宇》,“湖口、梁、齐”、“湖口、雷兽、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和策略有关。这里说的是壶口,而不是瀑布。

在李道元的《水经注》中,对孟门、瀑布有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水涨于孟门之上,满溢逆流,无丘,高伏毁之,故称孟门。所以穆的传说是这样说的:往北走,孟门九河底,而孟门,也就是龙门之上的口,真是黄河之巨,也是之名。此石初为余所伐,河面宽广,岸深陡,巨石危矣。如果它倒下了,它会向后倾斜。

古时候说水可以进入石头而不是石凿。相信它。其中水流均衡,空中飘着云浮。远方来来往往的人,往往能瞥见灵魂。水还在轰然,浪寻千尺,浑洪最怒,鼓山飞升,浪落。到了下口,便知申子浮竹不追马。“这里指出瀑布在孟门,而不是黄河流过的壶口。

《元和县志》也有描述壶口,称之为石槽。一个说:“河中有山,削如槽,梁悬七十余尺。”再者,说“石槽长1000步,宽30步”,与李道元所说明显不同,说明壶口瀑布已向上游移动。

《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距离李道元去世的北魏孝明三年(527年)已有286年。说明在李道元之后的286年,壶口瀑布从孟门向上游推进了1000步,在河床上冲出了一条长约1000步、宽约30步的深槽。现在已上移至距孟门约5公里的龙王镇附近,称为十里龙槽。以上是65438年到0500年的壶口进化史。

扩展数据

壶口瀑布落差很大,瀑布下的深槽又窄又深,水流湍急,给供水上的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湖口上游顺流而下的船只,要先在湖口上方的龙王屯停靠,货物全部下船,由沿河两岸的人畜搬运到下游码头。同时,用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在船下铺上圆木条,带着空船沿河岸滚动,到达湖口下游,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潜。在岸上靠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往往需要上百人拼命拉光纤。

虽然船下有一些滚圆的木杆,但船底的石头河堤还是被钉子划着。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航行”可能是跨越壶口瀑布水运的最佳选择,适合壶口瀑布上下相对平缓的石岸。由于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建设,多年来壶口的水上运输一直受阻。在旱地航行,只能看到过去航行留下的痕迹。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形成的水雾升上空中,使阳光折射形成彩虹。彩虹有时以弧形从天空插入水中,像一条长龙吸水;时而一条笔直的彩带横在水面上,像一个彩色的桥飞架,时而在浓浓的烟雾中出现花朵,五颜六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是世界的一大奇观。

百度百科-壶口瀑布(中国黄河上著名的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