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

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发展观?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对立统一。

我相信所有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好地生存。我们不应该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而开采自然资源的人。他们也有一颗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有强烈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全人类的长远生存,而积极主张发展的人想的是解决目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当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多年来,在各种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普通大众有了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这是各种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环保。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是有环保意识的,但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虑和贪图享受,不愿意自觉遵守环保标准。比如我们这些不愁吃穿的人,为了品味野味,为了穿高级皮草时尚,为了炫富,推动和刺激了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应该受到指责的消费者是那些衣食无忧的人,而不是那些没有温饱,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该指责他们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却成为日益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紧迫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产生的各种垃圾还没有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是怎么发生的?是解决温饱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抑制人们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所以,当我们宣传环保,揭露环境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都市人当中,倡导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念,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够简单了,已经简单到难以谋生。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

我们应该反对教条主义和极端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的,极其混乱,但实际上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它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在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人为了生存,打猎、砍树、烧荒地。正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到达他们身上,所以他们还在遵循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不打猎不砍树,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我们的一些环保主义者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经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不能砍伐这里的原始森林,杀死野生动物,在这里的河流上修建大坝,保留这里的原始风貌。你可以通过发展绿色旅游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不高,旅游业真的是绿色的吗?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吗?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1.以前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尤其是那些过去很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这是谁的错?2.因为游客想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本不存在的野生动物交易应运而生;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猎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己的消费;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这是谁的错?3.以前,当地人淳朴真诚;现在,随着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游客、各种光怪陆离的离山文化、各种假冒伪劣商品、五颜六色的骗子,当地百姓从欺骗手段中获益良多,民风不再淳朴真诚;这是谁的错?

云南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央视报道过。然而,这份报告只是简单地指责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多少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没有幸免。我不反对在这里发展旅游业。我想说的是,发展旅游业并不是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灵丹妙药。也许,发展旅游业会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其实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所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得到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什么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点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他们把环境保护理想化、教条化,使之失去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自己喝,无忧无虑地在城市里享受现代文明的好处。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过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更不用说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有几个人去过,那只是开着豪华越野车走一趟。他们就是想借此机会为城里人预留一个吃喝玩乐探索的后花园。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可能要回到原始社会才能达到要求。这种思维只能束缚我们,让社会停滞不前。

有一次我去云南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清澈的小溪河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居民恶劣的生活条件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这些游客来说是青山绿水,但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里的人来说,却是走进了荒地。”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只需要在这里服务两年的人的话。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会怎么样?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是一记耳光,让曾经喊着环保的我清醒了很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看成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才是真正的自私和教条。我们反对的是不顾长远利益的盲目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对能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入文明的已经做了生态评估,兼顾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会被随意指责和叫停。其实,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反而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有的恶劣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远的是四川都江堰和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是浙江千岛湖和云南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目前最迫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指责和停止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提高生活在城市、文明生活、衣食无忧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对环境的破坏很少,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有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条。相反,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现代都市人,为了享乐,刺激了一些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比如皮草、高档木质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器皿等。这些行业的发展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的毁灭性打击,现代文明城市人才确实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杀手。

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没有栖身之所和食物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杀它是为了享受皮毛和野味,穷人杀它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这两种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吗?

什么样的环保是“理性”的

——评查尔斯·克劳萨默《拯救自然,但只为人类》。

随着环境的普遍恶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提案、规则和法律,一些人建议选择它们。比如某大学英语书上的一段文字,鼓吹这样一种观点,叫做“理性环保主义”,理性地宣称人类“保护环境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人类应该“只有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做出紧急调整”。为了赢得支持,该理论“并不要求人们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

人类的确是为了“自己”保护环境,但问题是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声称,我们应该“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做出紧急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再也活不下去了,才考虑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不堪忍受?的确有地球自身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让环境变得不适合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将环境视为“免费资源”的错误观念,却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迫,任由环境继续恶化,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人的正确态度。

事实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因为制造污染获得的收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作者不必立即买单,他将没有兴趣消除这些污染。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愿意为他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却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为他人甚至是他的后代创造了巨量的“外部不经济”。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不要求人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想象一下,如果让人们为其他动物做出“牺牲”,那“牺牲”会是什么——可能只是一些钱,或者只是改变吃野味的爱好。我们知道,当生物之间发生冲突时,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总要有一方做出“牺牲”。既然人类不“牺牲”,那就得让其他生物牺牲。他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很简单——献出你的生命。

作者说他热爱北极驯鹿(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但为了开采石油,他不惜破坏阿拉斯加的驯鹿繁殖地——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战争。且不说开采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无法避免战争;即使战争可以避免,但因为人类的石油更便宜,北极驯鹿无法繁殖,在种族延续和金钱之间选择金钱是否理性,确实值得考虑。

同样,作者热爱斑点猫头鹰(希望他喜欢的生物越少越好),但为了伐木工人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伐森林,灭绝斑点猫头鹰。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找不到新的工作,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不伐木就无法生存,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他们不得不“卖掉”斑点猫头鹰。

在作者眼里,只要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即使可以以人类为代价换取其他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类比其他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环保理念。在这种“理性”的环保理念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影子。透过浮夸的包装,只能看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唯我独尊”的霸气态度,以及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而让其他生物灭绝的可怕漠视。

作者说,对不立即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只有在付出很小代价就能实现的情况下才是好的。但是,有没有什么和环保相关的东西是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达到的呢?几乎没有。换句话说,作者不会支持对人类健康和安全不会立即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环保主义”吗?这种“理性环保”,其实就是等环境恶化到我们等不下去了,再齐心协力缓解一个环境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产生的速度。我们本可以把一些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但那些“理性环保”的人,却要等到污染失控。可以说,这个“理”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什么样的环保才是理性的?那是作者视为“感性”的环保处事方式。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热爱自然,而不是把它当作我们“利用”的对象;保护环境,就要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让它们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性的环保。

2004年6月5日是第33届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每个人都对海洋的生存负责(通缉!海洋(Seas and Oceans—— Dead or Alive),呼吁国际社会重视海洋环境保护,积极行动起来,为人类留下一片洁净的海洋。

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沿海岛屿6500多个。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以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岸带和海洋资源丰富,沿海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沿海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给沿海地区和海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沿海和海洋环境问题突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沿海地区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发展观?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对立统一。

我相信所有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好地生存。我们不应该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而开采自然资源的人。他们也有一颗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有强烈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全人类的长远生存,而积极主张发展的人想的是解决目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当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多年来,在各种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普通大众有了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这是各种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环保。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是有环保意识的,但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虑和对享受的贪欲,不愿意自觉遵守环保标准。比如我们这些不愁吃穿的人,为了品味野味,为了穿高级皮草时尚,为了炫富,推动和刺激了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应该受到指责的消费者是那些衣食无忧的人,而不是那些没有温饱,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该指责他们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却成为日益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紧迫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产生的各种垃圾还没有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是怎么发生的?是解决温饱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抑制人们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所以,当我们宣传环保,揭露环境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都市人当中,倡导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念,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够简单了,已经简单到难以谋生。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

我们应该反对教条主义和极端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的,极其混乱,但实际上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它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在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人为了生存,打猎、砍树、烧荒地。正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到达他们身上,所以他们还在遵循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不打猎不砍树,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我们的一些环保主义者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经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不能砍伐这里的原始森林,杀死野生动物,在这里的河流上修建大坝,保留这里的原始风貌。你可以通过发展绿色旅游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不高,旅游业真的是绿色的吗?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吗?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1.以前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尤其是那些过去很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这是谁的错?2.因为游客想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本不存在的野生动物交易应运而生;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猎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己的消费;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这是谁的错?3.以前,当地人淳朴真诚;现在,随着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游客、各种光怪陆离的离山文化、各种假冒伪劣商品、五颜六色的骗子,当地百姓从欺骗手段中获益良多,民风不再淳朴真诚;这是谁的错?

云南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央视报道过。然而,这份报告只是简单地指责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多少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没有幸免。我不反对在这里发展旅游业。我想说的是,发展旅游业并不是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灵丹妙药。也许,发展旅游业会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其实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所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得到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什么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点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他们把环境保护理想化、教条化,使之失去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自己喝,无忧无虑地在城市里享受现代文明的好处。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过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更不用说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有几个人去过,那只是开着豪华越野车走一趟。他们就是想借此机会为城里人预留一个吃喝玩乐探索的后花园。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可能要回到原始社会才能达到要求。这种思维只能束缚我们,让社会停滞不前。

有一次我去云南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清澈的小溪河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居民恶劣的生活条件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这些游客来说是青山绿水,但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里的人来说,却是走进了荒地。”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只需要在这里服务两年的人的话。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会怎么样?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是一记耳光,让曾经喊着环保的我清醒了很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看成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才是真正的自私和教条。我们反对的是不顾长远利益的盲目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对能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入文明的已经做了生态评估,兼顾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会被随意指责和叫停。其实,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反而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有的恶劣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远的是四川都江堰和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是浙江千岛湖和云南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目前最迫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指责和停止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提高生活在城市、文明生活、衣食无忧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对环境的破坏很少,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有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条。相反,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现代都市人,为了享乐,刺激了一些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比如皮草、高档木质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器皿等。这些行业的发展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的毁灭性打击,现代文明城市人才确实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杀手。

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没有栖身之所和食物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杀它是为了享受皮毛和野味,穷人杀它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这两种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吗?

什么样的环保是“理性”的

——评查尔斯·克劳萨默《拯救自然,但只为人类》。

随着环境的普遍恶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提案、规则和法律,一些人建议选择它们。比如某大学英语书上的一段文字,鼓吹这样一种观点,叫做“理性环保主义”,理性地宣称人类“保护环境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人类应该“只有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做出紧急调整”。为了赢得支持,该理论“并不要求人们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

人类的确是为了“自己”保护环境,但问题是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声称,我们应该“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做出紧急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再也活不下去了,才考虑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不堪忍受?的确有地球自身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让环境变得不适合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将环境视为“免费资源”的错误观念,却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迫,任由环境继续恶化,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人的正确态度。

事实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因为制造污染获得的收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作者不必立即买单,他将没有兴趣消除这些污染。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愿意为他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却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为他人甚至是他的后代创造了巨量的“外部不经济”。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不要求人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想象一下,如果让人们为其他动物做出“牺牲”,那“牺牲”会是什么——可能只是一些钱,或者只是改变吃野味的爱好。我们知道,当生物之间发生冲突时,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总要有一方做出“牺牲”。既然人类不“牺牲”,那就得让其他生物牺牲。他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很简单——献出你的生命。

作者说他热爱北极驯鹿(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但为了开采石油,他不惜破坏阿拉斯加的驯鹿繁殖地——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战争。且不说开采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无法避免战争;即使战争可以避免,但因为人类的石油更便宜,北极驯鹿无法繁殖,在种族延续和金钱之间选择金钱是否理性,确实值得考虑。

同样,作者热爱斑点猫头鹰(希望他喜欢的生物越少越好),但为了伐木工人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伐森林,灭绝斑点猫头鹰。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找不到新的工作,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不伐木就无法生存,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他们不得不“卖掉”斑点猫头鹰。

在作者眼里,只要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即使可以以人类为代价换取其他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类比其他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环保理念。在这种“理性”的环保理念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影子。透过浮夸的包装,只能看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唯我独尊”的霸气态度,以及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而让其他生物灭绝的可怕漠视。

作者说,对不立即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只有在付出很小代价就能实现的情况下才是好的。但是,有没有什么和环保相关的东西是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达到的呢?几乎没有。换句话说,作者不会支持对人类健康和安全不会立即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环保主义”吗?这种“理性环保”,其实就是等环境恶化到我们等不下去了,再齐心协力缓解一个环境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产生的速度。我们本可以把一些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但那些“理性环保”的人,却要等到污染失控。可以说,这个“理”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什么样的环保才是理性的?那是作者视为“感性”的环保处事方式。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热爱自然,而不是把它当作我们“利用”的对象;保护环境,就要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让它们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性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