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镇的历史背景
街头镇位于五莲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日照市区40公里,距县城20公里。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街头镇因前头村和后街头村而得名。这两个村子建于明初,因靠近大道,是人们进行交易的场所,所以得名街道。1943是街道区域;第三区成立于6月1945;65438+5月0947为五莲县街道辖区;街道公社成立于1958;4月1984,改为街镇;2001,1,东城县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县村与县村之间,面积75000平方米,文化深度1 ~ 2米。一次出土,有一尊灰陶砂大嘴雕像,嘴巴很小,边缘有褶皱。四壁厚2 ~ 3厘米,重15公斤,外部用粗绳纹装饰。除此之外,还有黑陶罐、漏的豆茎、破碎的石刀和凿子。战国时期,古兵营排孤城遗址位于迟家庄西北。因位于海拔405米的排姑山脚下而得名。遗址东西长270余米,南北宽260米,占地7500平方米。东面墙残平均高度3米,东南角最高点5米,底宽6.5米,顶宽3米。它是用沙子层层夯打而成的,至今夯打的层次非常明显。西侧、南侧有城外护城河,城北孤山前有古道。城东北约500米处有一个“百会口”。据说齐国曾经在这里损失了一百名将军。1950年代初,陶片、残瓦、青铜剑、戈、簇等四面八方刻有“左桁直木”的文物相继出土,现在内城保存完好。该市背靠九仙山、五莲山、马耳山,位于齐长城以南约12km处。东面有沿柳树店、响水崖的古“南北道”,西面有沿五莲、高泽、直沟的南北通道,可随时机动兵力,守住关键阵地。镇上的古力村最初被称为尼姑村。明朝时,一位尼姑在此建了一座尼姑庵,并因此得名。僧人们纷纷进山建庙,香火不断。后来有个叫李的道士来此修行,于是尼姑村改名为村,后演变成村。“文革”期间,李家寨曾是灵活运用毛主席著作的典范,参观人数多达68万人。驼儿山位于小镇的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后有一小峰与之相连,形似一位老人的儿子,故名驼儿山(程琦称师陀山)。许多前人写了关于山的诗。山南有一块无字碑,原名秦王碑。山顶有一块巨石巍然屹立,顶方扁,相传是秦王磨剑石。境内的坊子村曾是清末日照反洋教斗争的策源地。1903年,坊子村人李应九带领当地农民抵御政府军,保卫驼儿山。甲午战争后,德国传教士在后街等地设堂、组堂,侵占平民田地,掠夺百姓财富,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九日,李应九率二千余人,包围后街教堂,抓走德国传教士薛及众多信徒,游街示众,带到驼儿山,造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官兵攻山后,李应九率起义军迎敌,因武器不佳,寡不敌众,大败。李应九突围后,流亡烟台、东北等地。过了几年,他回到家乡,病死了。该镇花岗岩资源和铁矿资源丰富,被誉为江北第一石镇。镇西北和东部广泛出露的燕山崂山花岗岩,纵横分布4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5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