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经济史: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古代家庭经济史:一枚银币的购买力1一枚银币重37.3克,是明清时期的基本货币单位,也是普通家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费。那么一两银子怎么赚,怎么花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都熟悉银。到了梁山泊,鲁、史进和李忠在酒店里聊着天,看见了唱歌的金家父女。鲁见他们可怜,便走到旁边,取出五两银子来,对石、李道:“借我些罢。”史进二话没说,“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李中泽从他身边掏出二两银子。
“卢体海看到的时候,看的比较少。他说,‘他也是个坏人。"
一个小场景清晰地展现了明代不同阶层的经济状况(水浒传故事发生在北宋,但社会面貌反映了作者的晚明)。表面上看,史进很大方,李忠很小气,他做出了判断。但史进家是个有钱人,逃亡的时候带走了所有家当。十二两银子不算什么。鲁智深是一个中级官员,五两银子几乎是他月薪的一半。李忠怎么样?他是一个试图出风头的普通人。也许这两银子是他十天半月的血汗钱。白银难赚。
白银胜过纸币。
白银在晚唐初出现货币化迹象,北宋时成为定价的普遍参考,主要用于皇帝赏赐、政府支出、百姓赋税、官员贿赂等。
就贿赂而言,很容易看出白银的优势。试想,你要贿赂一个官员,是推一车铜钱好,还是背一袋银锭好?前者招摇,估计胆子不大的官员接受不了。
同样,在银行出现之前的时代,一个北京的商人拿着10万元去广州做生意,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艰辛历程。市场需要一种体积小、价值高且不容易贬值的货币。自宋代以来,被大量开采的白银自然脱颖而出。
朱元璋称帝后,继承了北宋政府所有的用银方法,但禁止民间流通,大力推销所谓的“大明珍宝”。普通人不是傻子。他们不相信一张纸说“一致”,真的把它当成一千个铜钱。
在流通中,“一致”纸币的实际购买力通常不到面值的一半。到了明朝中期,纸币信用彻底破产,到了“新纸币一致,不能估十块钱;旧钞只有一两元,以至于“弃之不理”——行人看到地上的百元钞票都懒得弯腰去捡。
以中央集权著称的帝国政府也不得不向经济规律低头。正统元年(1436),刚刚即位的明英宗,或许是为了收买人心,宣布废除祖法——禁银令。此后,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铜币和纸币沦为次币。
人民币一两银子是多少钱?
正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白银作为货币,主要是作为“元宝”来铸造的。古人不用荷包,船形元宝很容易缠在腰上。“富腰”就是这么来的。如果真的把一万个铜钱缠在腰上,土豪也要累死了。
最常见的50两元宝,面额较大,通常只用水浒中英雄买酒的“散碎银”交易。元宝上刻有产地、重量、官员和工匠姓名,一般有五六个十字。
银锭上传达的信息很重要,因为市面上流通的银锭都是含银量不同的合金。比如清代北京有松江银,上海有二七宝银,长沙有有用的湘银...中国大约有100种。后来康熙为了便于流通,规定“虚两银”为一个单位——纹银,纯度为935.347‰。还需要注意的是,所谓“一两”的轻重,因地而异。一般来说,明清时期一两银子重37.3克。
是不是有点复杂?在银元进入中国之前,如果你想花钱,你得检查成色,然后称重。花起来也很复杂。坏了,商家还得用大剪刀剪,用小秤称。
将白银兑换成人民币,通常是以米价为基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米价格差异很大。根据黄绵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证》所收集的资料,一石米的价格在明代从二三钱到一两,在清代从五六元到二三两都很常见。
如果分别用嘉靖年间0.8两/石和乾隆年间65438两/石的平均米价来计算明清时期的银价。明清时期1石约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约800斤。现在全国大米价格在5元/公斤左右。这样一两银子在嘉靖时相当于500元,在乾隆时相当于267元。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白银的购买力几乎下降了一半,这是隆庆开海后从南美和日本不断进口白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