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祠堂中祠堂的修缮
本世纪以来,常州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保护修缮祠堂的紧迫性,并于去年9月28日发起成立了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两次祠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修家谱的热潮中,祠堂的修复也时有出现。他们自筹资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修缮祠堂。研究会正在编纂关于常州当地祠堂文化的书籍,修祠堂的善举自古有之。
第一代是武进李佳的孙子。孙硕在北宋大观中进士三年,翰林学士。后来从吏部到吏部叫了两个大臣。2003年,孙勇的后人开始重建祠堂。当时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因为祠堂少了一部分,有点局促,就改名为“纪念馆”。紧接着是横林赵氏宗祠的重建,《赵氏族谱》主编赵祖兴是个热心人,他嚷嚷着要重建赵氏宗祠。赵氏宗祠是文化名人赵翼、的宗祠。赵翼曾在祠堂主修赵氏宗谱,明代的石柱至今可见。祠堂已建成三大建筑和三个入口,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石碑和墓志,包括一口古井。此后,长武地区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祠堂重建热潮:2004年,鹿城大树下村王氏祠堂开工建设,张村陆氏祠堂开始修复。很快,横林的祠堂,横林的祠堂,中沙的王祠堂,玉林玉祥的冯祠堂,芙蓉的祠堂,姚关的孙祠堂,三河口的阚氏祠堂,横山桥的陈祠堂。常州祠堂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历史风貌。这一大批祠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江南祠堂特有的雍容华贵的水乡风情滋润着江南人的心田。
长武地区重建祠堂65,438+00余座:从横林最早的赵石祠堂到鹿城三槐塘、李佳的王氏祠堂,丁彦张村的卢氏祠堂,横林梅里的王氏祠堂,红梅白石祠堂(运河旁),芙蓉的西施祠堂,岳氏祠堂等。都在这一波装修热中重获青春。其中许多最近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区的屈氏宗祠作为瞿秋白的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修复的祠堂大多延续了以前的风格,材料可以和以前的连接起来。保留了木框架结构,更换了腐烂的材料,但还是木头,只是有一部分被修复了。木质框架被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遵循旧的规则。如果原来是按照老办法做的,因为保留了老的材料和工艺,还是可以评为文保单位的,但是只能修复。然后永远不会被评定为文保单位,但是外观比一般建筑要好。在修缮祠堂时,我建议要考虑与传统的衔接,与时代的衔接,尽量采用原有的工艺和旧材料,少用新材料。如果是新建的祠堂,或者是很久以前异地修建的祠堂,在外观上至少应该延续常州祠堂的整体风格,可以使用新的材料和工艺,但让人一看就知道。
修祠堂既是对中国古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和长辈的缅怀和尊重。所以为政府和人民做贡献是责任和义务。
曾担任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村委会书记的徐汉发挥挥手,回应着人群。他有钱,也很努力。短短一年时间,他就竖起了一座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的祠堂,在长武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本来他们只是想重建多年未修的族谱,但祠堂还是留了下来。历经岁月沧桑,已经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