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经济史:一两银子的购买力(2)
在古代,官员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阶层。清朝官员的俸禄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两为平民银180两,九两为33两。雍正以后,官员有“养廉银”的法定津贴,通常是工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以所谓的“七品县”为例。他们的年薪是白银45两,大米22.5两,约合白银90两。而一个知县有600-2000阿良年。根据张仲礼的《君子收入》一书,加上附加税“火耗”,一个知县的年收入在三万两白银以上。但是这些收入很多都要靠上级行贿,剩下的不多了。
秀才不能做官,但一直当老师,工资可观。秀才去书院做“山长”(校长),一般一年能挣几百两。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平定后,重建了南京中山书院,给山长的待遇是每年984两银子,包括官俸、伙食津贴和节日费用。
清朝末年,陕西士绅刘大鹏有一个非常好的雇主,给了他100两银子的优厚报酬和一个仆人为老师。然而,刘大鹏并不认为这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他说“糊口而已”。事实上,刘大鹏比另一个朋友要幸运得多。那个朋友一年教五六个学生,一个人交1600论文。加在一起也就12两白银左右,每个月也就一两白银用来养家。
清代徽州学生詹元祥,除教师工作外,主要投资于当地地主。如康熙四十四年,詹元祥“付银四百二十五,买六秤一秤楼下农田”,次年又将“庄积山农田五秤”租出,得银一百二十九元五分。詹元祥至少拥有11块这样的土地。所谓“一秤田”,就是能生产一秤(9至15斤)粮食的土地。詹元祥的土地名义上能赚几十两,实际上很难全额拿到。租客经常抗租,经常要打官司收钱。
普通人的血汗钱
那么耕种詹元祥土地的佃农忙碌一年后能得到多少回报呢?江南土地分散,没有大地主。“租三五亩地自耕”是常事。佃农和地主通常平分生产所得。在少数情况下,有的佃农可以获得总收获的80%,有的佃农只能获得15%,这是由佃农拥有的生产工具数量决定的。如果佃户的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向地主借的,他怎么还有脸在年底多分大米?
詹元祥的“庄积山天皮”不仅收取1.95两白银的租金,承租人的收入也大致如此。这个租户显然不会一年只种这么一小块地。张履祥的《补农书》说“一农只治十亩”,而徽州亩产粮食328斤,一农一年产3280斤,是自己的一半,约17石,即25两白银。这还不算家里女人通过织布等副业获得的“外快”。
种经济作物见效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县的邱爽租了一块甘蔗地,年租2.4两银子。收获的甘蔗后来卖了17元,约合人民币14元。按此计算,邱爽的地租只有17%的收成。平均下来,一两银子是邱爽的月收入。
除了绅士和自耕农,明清时期还有日薪和月薪的短工,以及一年的长工。清朝19省区中,东三省禁止内地移民,人口少,劳动力成本最高。通常他们一年需要9-65,438+05两白银。内地工资最高的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平均6-8阿良一年,陕西、山东、湖北等大部分地区在4-6两左右。薪酬最差的是甘肃、广西和贵州。一个长期工人只能得到65,438+0-3阿良年。也就是说,清朝一个长工要挣一两银子,最少要一个月,最多差不多一年。
短工的工资比长工高很多。万历年间,宛平县县令沈浜的《宛署杂注》记载了县衙的收支情况。他说,雇用不熟练的‘杂工’,如‘清洁工、杂工’,日薪为0.03-0.04两银子;有技能的人,如油漆工、钉钉子工,日薪可达0.05-0.07。
至于大夫,西门庆家请大夫看病,从二两银子到三五两不等。做医生,似乎任何时候都是高收入人群。
在明清时期,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一两白银,但由于白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清代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于明代。
衣食住行真的不贵。
钱是赚来的。一两个便士能做什么?
花一辈子无非就是衣食住行。侯辉在《金瓶梅》一书中收集了许多例子,展示了晚明社会的生活。
先说衣服。《金瓶梅》长史节落魄的时候,西门庆赞助了一笔钱。长直节那天,给老婆买了“一件青丝袄,一件青丝裙,一件白丝短衫,一件红绫袄,一件白丝裙”,给自己买了“一件鹅黄色的丝袄,一件淡紫色的丝直身”,这七件贴身裁缝衣服,加上“几件麻布衣服”,还有一件* * *花了“625元银子。
对于这次消费,常志杰的妻子说:“虽然不便宜,但这钱花得值。”所以,一件好一点的衣服大概要1两银子,也就是今天的500元。真正昂贵的衣服是李瓶儿的貂皮大衣,价值60两白银或3万元人民币。
“吃”,万部杂注记载,猪肉每斤0.02两白银,牛羊肉每斤0.015两,活鸡1只0.04两,5斤大鲤鱼0.1两,烧酒每瓶0.05两。当时1公斤相当于600克左右。在这个价格标准下,《金瓶梅》里的餐厅都是极其便宜的。侯琳儿和陈京基在酒馆点了“四菜四菜,时兴两壶橄榄酒”和“三碗暖面”,一共花了“一元三分半”,即0.35两银子和100多块人民币。
房子伤了当代人的心,但在古代不叫事。网上流传一个笑话,卖烧饼的小贩武大郎住得起两层小楼。事实真相是,潘金莲把簪卖了十几两银子,《典》列“县门前上下四间,二楼为楼,两个小院甚洁”。所谓“典”,就是武大郎从物主那里取得使用权,物主保留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赎回财产。虽然不是要买,但是几千块钱几乎可以无限期住在县城的独立小楼里,还是挺划算的。
当时的“商品房”不会让工薪阶层望而生畏。西门庆为长史节买的“前后四房”,只花了35两银子。按明代工人月平均工资1两计算,省吃俭用几年就可以全款买房了。当然,阳谷只是山东的一个小县城,房价肯定比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便宜很多。
说完了衣食住行,我们再来看看古代人出行的开销。轿子是绅士出行的必备行头。潘奶奶去西门庆家给潘金莲过生日,租了轿子。潘奶奶进来向女儿要了六分银子,付了轿子钱。潘金莲听了,生气地说:“我怎么有钱?来了别人,怎么不拿轿子钱!”争吵了很长时间后,孟玉楼终于“从袖子里掏出一便士”打发轿夫走了。潘金莲不死心,骂我妈:“你没有轿子钱,谁教你来的?”让别人看不起出租排的人。“其实六分银子才0.06两也就是30元,在明朝真的不贵。
古人的花费是多么奢侈。
当然,古人也有娱乐生活。明末大臣陆文衡在《思安随笔》中说,万历年间艺人只演一场,后来“逐渐增至三场、四场、五场、六场。”有一次,吕文衡请人上台唱歌,已经是“最多十二两”了。如果有女艺人参与演出,还会有额外的“绑头费”。换算成人民币,6000元可以请几个小明星在家里开个演唱会。
如果雇人唱不够,可以直接买回家,想听就随时听。潘金莲九岁时,被卖到王府。十二三岁就能“画眉毛画眼睛”“弹竹丝,女工识字”。买这么有才的姑娘才30两。现在几万越南媳妇都供不应求,但在明朝,15000元就能把一个潘金莲级别的漂亮姑娘带回家。
在古人所有的消费中,买官大概是最贵的。《红楼梦》中,宁国府贾珍要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用1000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个“五品龙禁尉”。戴公公和贾家一直关系不错,这还是友情的代价。花了“襄阳侯之兄”1500才成为同官。据书上说,这个“龙尉”有“三百官”,是个不大不小的活。月薪一两的普通人想买,就得省吃俭用攒一百年。
在白银流通的明清时期,一个城市的普通人每个月大约可以收入一两白银,购买大约65,438+000公斤大米或30公斤猪肉,或一件私人裁缝时装。在一个普通的城市,攒个十年八年的钱,就能买套房子,和老婆孩子过上热火朝天的生活。
古代家庭经济史:一两白银的购买力2在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英雄们去酒馆,对着酒保大喊:“酒保切了两斤好牛肉,再来一瓶好酒!”!!“然后他会扔下几个银元,小二会为英雄们准备桌子和饮料。
鲁达又道:“来,老伯!”我给你一些路费,明天回东京怎么样?"父亲和女儿恳求道,"如果我们能回到家乡,我们将作为父母重生,重新拥有父母。只是主人的家人愿意放过。“郑大师一定要向他要钱。”“这不是问题,”卢缇说。“我有我自己的理由。”他走到身边,掏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看着石进说:“洒家今天没多带;如果你有一些钱,借给我,我明天会还给你。”史进说,“你为什么要我哥哥还给我?“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二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说:“你可以借一些给你的家人。李忠走来走去,掏出两银子来。"。鲁提亥看后说:“他也是个坏人!鲁达只把那十五两银子给了金老,说:“你们父女收拾行李,要做盘缠。”。“明天一早你们俩起个大早,看掌柜的敢不敢留你们!”老金和他的女儿前去拜谢。鲁达将十万两银子还给了李忠。
以上是在关西镇出拳的内容。鲁向父女要救灾款,只有二十两银子,被嘲笑。李忠真的小气吗?其实,鲁是错怪了他的好兄弟们。史进是富二代,自然不缺钱。陆是中级军官,月薪不过五两。李忠是个流浪汉,他买了一个,每天睡在街上。可能这几两银子辛辛苦苦攒了半年多的钱。这一次,可以说他们很大方。《水浒传》中有很多用银的场景。似乎从皇帝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似乎都在使用白银,白银似乎是北宋时期广为流通的货币。
古代银锭
宋朝以前,银是稀罕物。
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种事情在宋朝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开采白银的条件,宋代白银年产量相当低。据历史考证,整个北宋白银年产量只有107.5万至205.5万左右,北宋人口达到顶峰,人口超过1亿。如果每个人都用白银进行日常交易,这个钱数根本不够一亿人用。同时,为了边境安全,朝廷每年都会以现金或布匹的形式向辽、金、西夏、蒙古提供巨额的白银和年。使得白银在宋代不可能被普通百姓广泛使用。当时老百姓手中的零散白银多用于保值。当时,铜币被广泛使用。宋代的铜钱是用铜做的,加工成圆形方孔。一枚铜币是一便士。如果数额较大,通常用绳子将一千枚铜币从方孔中穿出来,称为一致钱。宋末,一贯钱只等于770文。那时候形容有钱人的一个词叫有钱,但是富商做生意是不可能把一万个铜钱绑在身上的。白银虽然有保值功能,但流通不广,只用于大额交易和支付。也就是说,在宋朝的日常生活中,白银不具备流通的功能,要兑换成铜钱。只有在把银带到当地的一家公司并把它换成铜币之后,日常交易才能进行。到了宋末,甚至发明了纸交子来解决交易问题。
一致的钱
明清时期的白银被称为广为流通的货币。
那么,我们被写《水浒传》的施耐庵骗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施耐庵是明朝人,自然用明朝的货币写小说。明朝和清朝后期,白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朝时期,外国银矿大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自然成为比铜币流通更广的货币。据历史统计,在明朝鼎盛时期,世界上几乎一半的白银流入明朝。那时候,人要花钱,就得有先验的精细,再权衡。破整体换的时候,他们要用剪刀把银剪下来,用专门的外号称重。这是小说里的破银之说。
碎银
历史上那块银的购买力是多少?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家一顿饭螃蟹要24两银子,感叹这24两银子够一个小家庭过一年了。《水浒传》中,晁盖和吴用为了抢生辰纲,邀请阮氏三雄入伙,吴用给了阮一两银子,阮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一坛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和一对大鸡;西游记中,猪八戒取经途中省下五两银子。有一次在黄狮精那里,黄狮精让两个小魔用20两银子买猪和羊,小魔却想偷偷下场用232两银子买一件棉衣。名家著作中对银子价值的描述确实很矛盾,看不出一两银子值多少钱。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更是离谱。好像古人总要花上几十甚至上千银子。
历史上那块银的购买力是多少?
按照现在的白银价格,一两白银大概是220元人民币。
有人说很简单。按照目前白银的市场价格,截至2021年7月,1克白银等于5.42元,而在古代1大约是现在的40克。经过简单的乘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两银子大约等于220元人民币。但这是正确的答案吗?
显然,这是不严谨的。今天,银不再被用作我们的日常货币。白银反映的价值只是贵金属金银本身的价值,并没有考虑供求、物价水平、白银产量等其他因素。
古人赚了多少钱?
其实应该有一个中间的计量单位来直接把古代的白银换算成人民币。在古代,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要用钱来换米吃。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各个阶层的收入情况。总的来说,明朝除了朱元璋反腐,官员的俸禄表面上少得可怜。总的来说,这些公务员属于高收入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