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行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早在约50万至654.38+0.7万年前,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原始人就生活在东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低的生产力下,开辟了中国大地上最早的道路。
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有用牛马运送人类的记载,出现了原始的临时简易桥。根据传说,中国的祖先黄帝命令竖亥通过这条路,因此这条路的名字。黄帝因为看到草随风吹,发明了轮子,于是制造了“横木为轩,直木为轴”的交通工具,为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尊为“轩辕”。随着车辆的出现,出现了车行道,人类陆路交通出现了新的局面。据《古史考》“黄帝为车,其路漫漫。当是小公牛,当余是马,习仲骑。”《顺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年事已高,经过反复考验,选择舜为接班人,把皇位传给了他。舜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四门,达四智”,“通四方耳目”。他在二月游览了泰山,五月游览了衡山,八月游览了华山,十一月游览了衡山。【很难,都在路上】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和开辟道路的重视程度。于霞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为山川奠基”(《尚书·龚宇》)开始的。他陆路坐车,水路坐船,泥地撬,山中摇橹(《史记·夏本纪》),而且【交通工具还不少】他在黄河、长江上也游历了好几次。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0世纪)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商汤的祖先“侍奉牛,骑着马”长途经商,开启了以畜力作为运输动力的历史。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商人修建维修道路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夯土修路,用石灰稳定土壤【古代的路面技术似乎从来没有改进过】。从商代殷墟的发掘中,发现有一条用碎陶片和碎石铺成的路面[这样,提高了抵抗雨水侵蚀的能力],出现了一座大木桥。经过夏商代的长期发展,到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到公元前771年,可以说中国的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前)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路政管理。姬发商朝灭亡后,周武王除都城濠江(今Xi安附近)外,还在周公姬旦的建议下,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控制东部新获得的大片领土,对付商朝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地发挥北京和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称为“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北、南、东南修建了不同等级的放射状道路。周道是西周皇室的生命线,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诗经·大东》曰:“周道如石【石?],像矢量一样直;君子所为,小人所见;管它呢,就溜出来!”意思是在这条宽阔平坦笔直的道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拿走自己辛苦的果实,都会忍不住流泪。《诗经·大东》也说:“维北有争,西柄露。”意思是天空的北方有一颗北斗七星,周围的道路像一个朝西的勺柄,连接着七颗星星。在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意义不可低估。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位于这条轴线上,而且在后来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还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一条横线]。周道在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此外,道路网沿线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和服务设施也是在西周时期创建的。首先,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前者称为“国”,后者称为“野”,分别由名为“工匠”和“岁人”的官员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第一次划分。城市道路分为四种:经度,纬度,环形和野生。南北向的路叫经度,东西向的路叫纬度。城内九经九纬,形成棋盘状,环城为环,离城为野。经、纬、圈、场宽度不同,单位为轨。每根铁轨宽八周,周长约0.2米。9道(约14.4m)宽采用经涂和纬涂,7道(约11.2m)采用环涂,5道(约8m)采用现场涂。郊区道路分为路、路、路、路、路、路五个等级,根据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就像现代技术标准一样。“路”可以容纳三条履带,“路”可以容纳两条履带,“画”可以容纳一条履带,“锅”可以坐牛车,“道”是供马走的田间小路。在路政管理上,法院有“司空”掌管民用建筑和道路,规定“司空要按期检查,及时维修;比如“雨过天晴,路除,水枯成梁”;而“列树显路,立地守路”则是日后道路养护、绿化、标线的萌芽。以及“凡国野,十里有地,有饮食;住宿有三里,住宿有路房,路房有委员会;五里有市,市以亭名,亭有品”;其道路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可想而知。以上情况说明西周的道路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惊人】。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 ~ 221),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春秋时期,战国是霸主,车战频繁,交通繁忙,道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一个国家道路的好坏也是其兴衰的标志。《国语》载有东周名单。当它经过陈国时,它看到道路失修,河流没有桥梁,旅馆无人看管。有人预言国家会灭亡,果然应验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的聚散,极大地促进了道路建设。周道除了继续发挥其轴线的重要作用外,还进一步完善了两岸纵横交错的陆上干线和支线,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有效地连接了黄河上下游、淮河两岸和江汉盆地。[水运也是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在险峻的山壁上凿洞,插木为梁,铺木板,旁设栏杆,是我国古代筑路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秦国修建的褒坡道最为著名。秦惠王在位期间,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建斜坡栈道。这条栈道起于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km的斜水谷,止于秦岭南麓宝成县以北5km的抱水河谷,故称褒扬斜路。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栈道,是在陡峭的岩石陡壁上打洞,铺上木板而成的。除了赞美坡道,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金牛路、子午路、罗罗路等栈道相继被开凿。这些项目极其艰巨。先用“火烧水激”这种古老而原始的方法,将山石打碎,然后在崖壁上凿出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洞,分上、中、下三排,全部插入木桩。然后在上排桩上搭雨棚,中间一排桩铺成路,下面一排桩上支撑木头做框架。这样我们从远处看栈道就像空中阁楼一样,很壮观。【真是奇迹】至今,陕西太白县仍有许多清晰可辨的栈道痕迹。《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在关中之南,栈道千里,万物不通,但褒斜路为其口之枢纽”,战略上是“蜀之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公元前206年,这里就发生了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
除了秦国的栈道,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包括:楚国经营的杜英至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开辟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向隧道,齐鲁、燕国修建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以及通往黄河下游和长城的交通线。至此,身穿长袖宽袍的中原人、擅长射箭和骑马的戎狄人、居住在云梦江汉的荆楚人、留长发戏水的吴越人、喜舞椎髻的巴蜀人成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 ~ 206年)是我国全国陆路交通网络形成的时期。早在秦国出兵剿灭六国时,秦王就开始拆除各地私自修建的高墙壁垒,清除阻碍交通的藩篱。【超载时代的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轨一致”。全国各地的车辆使用相同的宽度轨距(6秦尺宽,相当于1.38米),使得车辆制造和道路建设有了规约。这意味着汽车的主要部件有了统一的标准,更换快捷方便。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非常先进,满足了秦代土木工程和战争中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根据“车在同一轨道”的要求,秦始皇开始致力于建设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路网。工程历时十年,规模庞大,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堪比罗马的路网。据《汉书·贾善传》:“为追天下之道,东穷、齐、燕,南极吴、楚在江湖之上,海滨之景全。”路有五十步宽,树有三英尺高。外为厚,藏于金椎,树为松”;史书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1年间,遍游全国,且多以乘车出行,可见其路网之广。车队一天能走多远?住宿怎么解决?]
秦代的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宽度50步,约70米,线形原则是尽量取直;路基应高于两侧地面,以利于排水,路面应用铁锤夯实,增加其密实度;【道路养护工作很神奇,不然会坑坑洼洼,基本没法开车】沿路每隔三尺种一棵松树以为是行道树;除了路中间的三丈供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道;每10英里修建一座亭子,作为该路段的治安管理处、行人问候站和邮政投递枢纽。
我们就以连接北通九院的北直道国防工程为例,看看秦代赤道的实际情况。据古书记载,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路,并命蒙恬、伏肃统率20万大军驻守边境,修直路。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西、甘肃等省,经过14县,到达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建成后直道宽度一般在60米左右,10-12货车可以并排行驶。【当时这些路上跑的都是什么车?]最宽的部分甚至可以作为现代中型飞机起降的跑道。一路上,树枝星罗棋布,每一根树枝的宽度都可以容纳两辆卡车到四辆卡车并排行驶。这条直路正式使用后,秦始皇的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广林宫(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出发,三天三夜到达阴山脚下攻打匈奴。据考古发现,至今在内蒙古东胜县仍有90里长的笔直遗迹清晰可见。
除了过马路直行,西南山区还修了五尺路,湖南、江西等地区也修了所谓的“新路”。这些等级不同、各具特色的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路网。除了在城外修路,在城市道路建设上也有突出之处。比如在阿房宫的建筑中,以高架路的形式修建了一条“亭路”,从殿下一直延伸到南面的钟南山,形成了壮观的“多道空处,不见彩虹”的景象。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原有道路,形成了以首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络。比如从西汉都城长安向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经洛阳,到定陶,到临淄,这是东路的主线;从长安往北,直达九原县(包头市),是北路主线;从长安向西到达陇西县(今甘肃临洮),为西北干线。自公元前2世纪河西与西域开通以来,这条干线就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各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经平阳(今临汾西北)、晋阳(今太原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东)为河东干线;从长安向西南经汉中,到达首都,远至云南,是西南干线;从长安向东南,出武关,过南阳,到江陵,继续向南,就是南路主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往全国。
在岗位和岗位管理制度方面,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善。驿站按其大小分为驿站、亭站、驿站、驿站四类。一般来说,五里有驿站,十里有书报亭,三十里有驿站或驿站,大约是一天的路程。据《韩曙关白公卿表》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共有亭台29635座,所以估计当时的干线公路有近1.5万公里。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自公元前1世纪就形成了商业路线,因中国的丝绸穿越沙漠运往欧洲而得名。但张骞被西汉两次出使西域,主要是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史书中有记载。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从长安(今Xi)开始,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那里分成南北两条通道,穿过塔里木河,两条通道都向西到达木鲁城(今苏联领土)。然后他穿越了整个安息地(在今天的伊朗),到达了安度城(在今天的安塔基亚)。它分为两路,一路到地中海东岸,传达到罗马各地;一直到地中海东岸的西顿(今黎巴嫩),出了地中海。3世纪时,天山以北有一条更短的路线,沿着西行的伊犁河到达黑海附近。丝绸之路不仅在经济上连接了中国、中东和欧洲国家,在文化上也是如此。
后汉时期,在陕西宝城鸡头关修栈道时,穿过的是矗立在包河南岸的石墙,称为宝平。用燧石法开凿了一条长14m,宽3.95 ~ 4.25m,高4 ~ 4.75m的隧道,就是著名的石门,并有石刻《石门颂》、《石门颂》。燧石法是先用柴火烧岩石,再用浓醋泼碎,再用工具铲除,逐渐挖成洞穴。
隋代(581 ~ 618)工匠李春等人在赵县(今河北赵县)修建了著名的渭河上第一座圆弧形空心石拱桥,是造桥技术的杰出成就。在道路建设上,有长达数千里的御道。《子同治·简·隋集》说:“北起玉林,东至虞姬,长三千里,百步,全国为御道。”由此可见规模。
唐朝(618 ~ 907)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就颁布圣旨,保持全国道路畅通。道路养护也有明确规定,禁止随意破坏道路、占用道路用地、乱砍路边树木,随时注意养护。唐朝非常重视驿站的管理,信息传递迅速。在紧急情况下,驿马可以日夜行驶500多英里。到了唐代,沿路设置土堆来记录里程,这就是今天里程碑的由来。
当时的首都长安不仅通过水路和运河与东部地区相连,而且是国内和国际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代长安城墙规模空前。周长36.7公里,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大致是一个正方形,面积相当于今天Xi安的10倍。市内道路网呈棋盘状,南北向街道11,东西向街道14,将整个城市分割成100多个整齐的方块。【壮观!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街道两旁种了更多的树,错落的小溪,无数的花园,盛开的牡丹,让整个城市非常整洁漂亮。朱雀大街,位于中轴线上,宽147米,将长安分为两部分。戒毒所西区叫长安县,戒毒所东区叫万年县。朱雀是用砖铺在街道路面上的,道路两旁有排水沟和路边的树。它布局合理,气势磅礴,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城市道路建设树立了典范,在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长安,东、南、西、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不仅通往全国各地,而且中外交通频繁。此外,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城市,随着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交通中心。
到了宋代(960 ~ 1279)和辽金时期,中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与城的有机结合。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第一次成为各行各业的聚集地。城市居民走出周、秦、汉、唐以封闭、隔离为特征的方高墙,投身于前所未有的活跃的城市生活。餐馆茶店勾栏瓦房日夜营业,艺人和商贩挤满了街道,堵塞了小巷。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重建,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城内店铺6400余家。汴京中央大街叫御街,宽200级台阶,路两边有皇家回廊。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开门临街或在指定市场外从事经营活动的旧规定,允许公民在御廊开店、铺,沿街经商。【门面房从此值钱,趋于平民化】为了搞活经济文化生活,放宽了宵禁,城门晚关早开。在御街上,每隔200到300步就设置一个军巡店,白天在店内拐角巡逻维持交通秩序,分流人车;夜间看守官舍和商业用房,防盗防火,防止意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巡逻。唐代有公交车辆,当时称为油墙车。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油轮又有了新的改进。车身很长,上面有车厢,墙上有窗户,窗户上有窗帘,装饰华丽。车厢里有缎面床垫,非常精致,可供六人观光。这是最早的公交车,临安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公交车的城市。【有长途汽车吗?]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密集驿道交通网络。邮路干线辐射到我国的四面八方。尤其是元代,全面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络,进一步覆盖了包括阿拉伯半岛在内的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在成吉思汗和其他有为领袖的指挥下,蒙古各部东进西出,兵临城下,驿站林立,道路相连,运输不绝。蒙古军事力量鼎盛时期,道路直抵东欧多瑙河,在南方攻灭了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后,把中国南方的广大领土也划入了自己的版图。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元明时期的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的作用也更直接、更重要。【厉害了!很难想象]
清朝(1644 ~ 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虽然在交通、交通设施、交通动力、交通管理等方面与历代相比没有质的突破,但经过清政府的反复整顿,全国道路布局比以往更加合理有效。在清朝,邮路分为三个等级。一条是“官马路”,从北京辐射到各方,主要通往各省会。二是“主干道”,从省会通往当地重要城市;第三种是“路径”,是从主干道或各地重要城市到城镇的支线。关马路,国家一级官道,位于北京东华门外。作为全国交通总枢纽,管理着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关马路主干系统。关马北路体系最重要的部分是通往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分别延伸到jaxa、苗屯(黑龙江入海口)的官道,是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同样属于关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通往呼伦和查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大横通道。这些道路在清朝开发和保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关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鲁管和四川鲁管。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Xi、兰州分别到青海、西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各国。后者是通往西南的干线,从Xi安到云贵川,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萨。在大清帝国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这个覆盖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关马西路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马南路系统包括三条干线:云南鲁管、桂林鲁管和广东鲁管。前两条干线都是从太原南过黄河到洛阳,再分昆明或桂林,一直延伸到支那半岛。第三条主干道,广东鲁管的主干道,从北京出发,经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抵广州。这是自元明以来贯穿中国南北的从北京到广州的主要官道。它一直被认为是“使臣之路”,广州曾是清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格外重视。关马东路的唯一干线是福建鲁管,沿途经过津、济、徐、宁、苏、沪、杭、福等重要城市。是清政府经济生存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道,等等。清政府正是通过这些道路实现了对各省、市、县、镇乃至自然村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全国各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交流。【路还很差吗?重型四轮车还没出现】
清代利用原有邮路修建了一条长约654.38+0.5万公里的“邮路”。在道路建设和维护方面也有了新的改进,规定非常具体。在低洼地区,有高路基的“叠路”,而在软土地区,用稻草铺路的方法就像今天的土工布一样,为道路建设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
清代的茶叶之路,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过长城,纵贯蒙古,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清朝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贸易之路。始于汉唐,盛于清道光年间。但到了清末,中国的道路建设是驿道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兴起的汽车公路。从此,现代道路发展史的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
在中国古代,道路都是砾石或土路,没有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出现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建吴淞至上海铁路。这是我国第一条铁路。1881修建的唐山至徐各庄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投资并保存下来的铁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是苏元春在1908年驻守广西南部边境时修建的龙州至那坎公路。可惜,还没有全部完成。1913年,湖南境内修建了一条长约50公里的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随着火车、轮船、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以及铁路、公路、空中航线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驿道运输系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趋于崩溃和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