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列举出中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一些优秀的管理思想或实践?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在影响,短期内不会被消除。然而,由于中国大陆官方意识形态等原因,许多人仍然无法纠正他们对儒学的偏见,以至于儒学在中国大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很多人仍然认为“儒教”是“四旧观念”,需要淘汰,这与韩国对儒教努力保存过去文化的态度完全相反。儒家思想发源于中国却兴盛于韩国,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但由于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少数有良知的人重新获得了这个民族的宝贵遗产。目前,中国大陆学者正试图编纂儒教(藏、臧4),以弥补历史遗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经,儒教没有自己的经书),继承和发扬儒教。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积极影响大于其消极影响。

1,汉朝的崛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学是国家的哲学基础,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想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显学。此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董仲舒在具体政策上发展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思想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成为新的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普及过程中,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儒家倾向于用仁政来管理国家,政治家以此为基础来限制土地的过度集中,建立健全的道德体系。提出了一些政策,包括“限民名地,取其短”,“三纲五常”等。

西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封建统治的稳固创造了前提。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因素,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客观上有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以及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思想。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其思想核心,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大一统的政治主张,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改变面貌。先秦儒学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遭到秦始皇的毁灭性打击,这是其创立时自身的理论缺陷造成的。先秦儒家的内容体系充满了浓厚、温和、淳朴的伦理家族色彩,看似“迂腐而广于物”如孔子的“仁”旨在通过“正名”来还原“李周”所代表的时代,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会受到新兴地主势力的青睐。

孟子的“仁政”论已经转移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但其“仁政”论是建立在“民重君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的利益,因而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封建统治的稳固确立了前提。为了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相应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才会有恢复活力的条件。

儒家主张德治、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脱离法律”,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两者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秦初和西汉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的年代,用儒家路线很难实现国家统一,而法家路线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动乱之初,人口凋零,生产被毁,应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同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下来,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就可以不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儒家路线是合适的。三者之间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奠定了以儒家路线为主,法家路线为辅,吸收了道家理性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儒家伦理为中心,法家苛法为辅,道家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不可改变的治国法则。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西汉初年,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衰退、人心执政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执政思想,力图做到无为而治。然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势必面临新的选择。

自汉代以来,除了黄老之学,儒学也一直活跃发展,吴京的董仲舒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董仲舒采取了德政措施。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要遵循“合一”和“经义不变”的原则,而“今之师道不同,人之论不同,百家之义不同,谓之以上为死之合一”。因此,他建议“非六艺之科者,孔子之术,俱必独异,故不求上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述了尊儒的思想统治原则,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后来,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元初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任命儒教五经博士,同时罢黜其他博士,将儒教以外的百家学派排除在官学之外,史称“抑百家,扬六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梁武帝下诏,批准董仲舒、龚在长安设立国子监,用经学教育幼童的建议。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规定博士生时学习成绩优异者可被任命为郎官,精通一技之长者可被选拔担任要职。他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西汉的诏令和议事中,经常引用儒家学说,在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为例判狱。汉武帝沿袭儒学时,举行了关禅、正朔、修郊、定历等重要的礼制活动,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2.历代变迁

汉代以后,历代四书五经修改无数次,孔子原著面目全非。魏晋时期儒学演变为玄学。唐朝的政权基本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渗透了道家和佛教。宋代发展为理学,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祖,朱为师。获得官职后。现在提到的儒家思想,大部分来自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朱的理学内容为基础的,这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制约。直到五四运动才废除了儒家的统治地位。

(1)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崇尚“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主张“政治依靠人民”,反对暴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采用百家争鸣,创立了理学。其核心是“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时期的众多暴露。

(4)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是一种为士族辩护的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言和、王弼和竹林七贤。

(5)中唐时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原则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的理学,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朱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来被称为朱成理学。其核心内容是:“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首要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是次要的。他把“义”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所以提出“存义灭人欲”,这实际上是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代中期,王阳明反对朱关于心与理是两回事的观点,创立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心学,与朱相对立。理学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了极端。

(8)元代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无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末“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不是“古往今来至高无上的理论”,揭露道家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压制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10)清初:

①黄宗羲:明朝亡后隐居写作,严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顾: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知识。他主张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力图扭转晚明不切实际的学风。他以《天下郡国皆有益于疾病》一书,倡导“实学”,目的是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顾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他提出了“气为理之本”、“天下唯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朱的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还提出了“静即动,动不舍静”,否定了理学的形而上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与时俱进”。王夫之的思想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3.现代研究和发展

现存的儒家(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把阶级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崇尚封建道德,强调个人的自我约束,忽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以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国粹派,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对的,甚至不加批判地充分肯定二十四孝;另一种是洋务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结于文化传统,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但是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

(1)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哪些优秀的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比如《周易大传》中“天兴剑,君子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临危受命”的品质,《孟子》中提出的“士要自强不息,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富贵不能淫”。特别是强调大一统的思想传统,更有实际意义。

(2)对于某些内容,我们可以提取其封建思想内核及其有益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中有益的思想元素。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西周初年的“尊天护民”到孟子的“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再到“君,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如果我们摆脱其封建内核,我们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改造古代的民本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理念。儒家提出的“修身”“养性”等命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对社会主义的奉献精神。

(3)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比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不变”的自然观,“不要居高临下,要高贵卑微”的封建等级观。

儒家思想在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影响广泛。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受到了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仍然很明显。在韩国,有很多人信仰各种宗教,但儒家思想在伦理上占主导地位。西方文明入侵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增多,但韩国政府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上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世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和汉字、法律、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对其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0世纪初的65438+就有人能背诵《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可见儒家思想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作为维护秩序、巩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普及。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学。百济在4世纪建立了儒家教育体系。儒教在6世纪左右在新罗传播。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家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设置博士和助教,并招募贵族子弟教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批“幸亏郭雪听课”。与此同时,他们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获得了头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强寿、薛琮、金大祥、金云卿、金克吉和崔致远。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帝国书院,并在12个地方州设立乡学,广泛推广儒家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被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促进了儒学的迅速发展和私学的出现。12世纪初的驻朝使节许婧盛赞朝鲜儒学的繁荣:临川阁藏书数万卷,国子监“有备选儒官”。大街小巷,经典馆和书店三三两两相对。少年聚在一起,跟老师学习经典。再大一点,你会在寺庙之类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向他们学习。各路子弟“向先生学习”。

李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家教育,尤其是的理学,被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而大力推行。李时期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以成均馆为中心的官方学校系统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此外,首都首尔还有四所学校:中学、东校、西校和南校。成均馆和思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教育机构。地方省市都有乡镇学校。这些学校由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员,作为办学经费。私塾是各地儒生创办的私塾或自习室。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科举无非就是武功。文科考试实行三榜制,考试科目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相关时事政策和中国诗歌的各种形式。武术也考了三门,其中除了军事学,还考了一些儒家经典。总之,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在李朝五百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家思想大约在5世纪前传入日本。据史料记载,百济的阿奇基和王人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生,他们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经典。他们还作为皇太子土道直郎子的老师传授儒学。在继位皇帝时期(507-531),百济王被要求定期派遣五经博士到日本传授儒学,儒学发展迅速。圣德太子的“十二秩”和“十七条宪法”主要反映儒家思想,甚至所用词汇和材料也多取自儒家经典。

“冠位十二品”以德、仁、礼、信、义、智为标准,再分为大德、小德等两个等级,* * *成为十二品。“十七条宪法”的目的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领国领民,以王为主”,“诸臣殷勤有礼”,“承信必有所顾忌”等都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儒学因此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的义务教育。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现代化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大化改革的领导者太子和都曾师从留学生南园和高僧敏,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制定了改革蓝图。701年颁布的基本法典《大宝法》有专门的教育一章(“学法”),规定中央设科举,地方设国学,各有博士和助教,招收贵族子弟,授经学,其中《论语》、《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全国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孝经,以奖励“孝子”和“贤妻”。701年,日本开始崇拜孔子。768年,德皇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当摄政王时(877-890),他“崇儒,放奠酒之日,引百官拜圣贤,使明静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支持和奖励,儒学传播到了日本贵族官僚上层之外的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期,朱成的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然而,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家思想未能取得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顶峰。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将全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帝王思想来维持地位等级制度,而儒家的“名”论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由此,儒家思想(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意识形态。

藤原启治于1590年撰写的《假名性论》,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的著作。后来,他被德川家康召见,教授《大学》等儒家经典。1599年撰写《四书五经》,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朱注用日文字母阅读《四书五经》的儒生,被认为是日本的“朱学始祖”。在藤原启治有150多名弟子,其中林罗山和松永赤吾是著名的日本斋藤优子学者。

林罗山当过儒官,当过将军的助手和顾问,参与过幕府政治。他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秩序的思想理论。他在《经典铭文》中写道:“天在家,地在家,上下位置固定,故上贵下贱。自然之所以有序,从上到下都可以看出来,人心也是如此。不上不下,不乱则人正,以民治国,以王道成治国。此礼亦昌。”林罗山以“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说教,将自然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从自然规律中引申出人类社会的既有秩序,从而将社会的“上下贵族、下贵族之分”描述为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家学说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家思想也对越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东汉末年,越南人石燮到洛阳考察,研究《左传》、《尚书》等经典。后来做了40多年的交趾太守。据越南《四言经》记载:“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诗教书,陶冶美色风俗。”说明越南人早在三国时期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后,各朝代的法规多采自中国,政府也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诗词、赋、经学为考试内容。13至14世纪之交,越南人民以汉字为原料,通过形声字、认识字、借用字等手段,创造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南”。从那时起,大量来自中国的儒家经典被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出版并刻制了许多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明代出现过很多儒生。15世纪初,明朝成祖上书,呼吁所有越南人以礼来华,包括明朝的儒生。可见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有三千弟子,所以他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懒”等等。孔子甚至被后人称为“万世楷模”,“孔子圣诞节”在一些地区被定为“教师节”。

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普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说,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因此,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有选择的自由,他们可以吸收资源中的一些成分,也可以丢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和君主专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