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代表行政部门”。学者张传喜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有明显的“独霸天下”的因素。如果这是论文的题目,最恰当的说法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趋势。
B.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明朝内阁的建立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2.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说法,最早的是
A.“徽商收入丰厚,财力雄厚,是最有实力的...他们很多人都很有钱,比王子还有钱。淮北盐商百万,少则一千二百万。”
B.“若轴已过,加一箭,便可放松。.....于是出入,曰。若入,必倒在箭下,深入地下;退则箭上,浅于地。.....江东之田尽矣。”
C.“国际上所谓的铁伪造者,就是用软铁把板材折弯,里面夹着生铁,用泥封好,互相锻造成团,叫做团钢。”
D.“蜀人初以铁钱私钱为凭证,称之为‘交友’,以利贸易,富十六家之主。”
3.《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想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儒学被定性为正宗,是一种接纳百家、融合佛道的帝王文化”;“建立在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中是相当薄弱的。”下列关于材料理解的说法不正确。
A.春秋战国时期“私塾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巩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的增多,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开始出现,它能更好地满足市井生活的需要。
阅读下表,下面对表中所示信息的分析是正确的:a。
明治时期,日本的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b明治政府推行“弃藩置县”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明治时期,女生入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男女平等。
d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向中国勒索的巨额赔偿来发展自己的教育。
5.清代学者万斯达说:“古代诸侯长子为亲王,嗣为诸侯;其余诸分支后,族多,恐不统一而散,因制是大小宗派之法。”材料主要解释()
A.大小宗族都有血缘关系。b .王子的私生子不能获得政权。
C.各级政权由一家一姓掌控。d .宗法制度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6.有人这样评价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这是划时代的突破,也是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国号,没有男女。当时谁也不敢想象,贵族的儿子和平民一样,不拥有土地,更不用说奴隶了。”这种观点肯定了改革的积极意义,认为改革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b .从宗法等级到实力竞争
C.从分权政治到威权政治的转变d .从军事政治到公民政治的转变
7.“19世纪中叶,虽然西方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来自于农民起义运动与内部阶级的分离倾向”,而“农民起义运动与内部阶级的分离倾向”指的是a。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b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与洋务运动
8.19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在以下措施中,民国“民主共和”精神直接体现为:(1)禁止买卖人口和歧视民族;(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3)去掉官厅里的“大人”、“老爷”等头衔;(4)鸦片种植者将受到严厉惩罚,鸦片贩运者将被没收和销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有人曾写道:“自五四以来,无论是谁……都觉得旧方法不适用,不得不寻找新方法……”这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
A.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 .促进了中国教育模式的改变。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古罗马平民阶级的胜利。这位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该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民法的基础。b .法典规定了债务条例,改善了奴隶的状况。
C.与习惯法相比,法典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d .明确宣传法典,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1.8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谷歌英国总部。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谷歌专门在其英国主页上为女王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谷歌”涂鸦:字母“G”成为女王头部的轮廓,字母“E”的顶端有女王的皇冠。以上材料信息表明,英国女王()
A.由议会选举产生。b .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统治国家”
礼仪和形式至上,在国家事务中享有荣誉和尊严。
D.没有行政权力,但对议会负责。
12.“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寻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除劳动群众痛苦的新途径,从而产生了勾勒未来社会图景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学说。但是...所有这些想法都成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按照这些想法进行的社会实验也失败了。”(谢著《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里的“正直的思想家”是指
启蒙思想家
科学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者
共产主义者
13.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全球化”和“美国化”是频繁出现的两个词。在全球化进程之后,就业开始了,但这一非常流行的术语只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出现在文本中。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问道,“全球化是不是等同于美国化?为什么美国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中似乎是水中之鱼?”答案是“鱼在水中确实是一个准确的表达。”正确理解以下陈述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无所不能。
世界其他地方对全球化进程不感兴趣。
d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优势明显。
14.下图中的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期间中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其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经济形态①虽然在近代中国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在近代中国扮演了“破坏”和“建设”的双重角色。
C.这种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15.日本外务省发言人指出,印度支那停战将改善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美国《商业周刊》评论说,美国试图“无限期地将中国挡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经被日内瓦会议击碎。这些评论表明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 .中国已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6.2011 7月,由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一些政客和民众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要看。
A.布朗执政工党的民意支持率b .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d .反对党保守党的态度
1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提出“所以,善之者,必为其所欲(顺其自然),则利而导之(因势利导),则教之,则整理之,最低者必与之抗衡”。以下经济思想或政策与司马迁的观点最为相似
A.自由主义b .垄断c .罗斯福新政d .计划经济
18.2008,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以来,中国企业有过三次创业高潮,分别是1984、1992和2001。”催生这三次创业高潮的原因分别是
A.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巡讲话市场经济体制。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确立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14沿海港口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浦东开发开放
19.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旨在建立‘平衡宪法’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统一了,但没有死去。
B.国家权力的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议会和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取得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0.19西欧主要国家和中国城乡人口世纪统计(如下),以下理解正确。
国家
总人口(万)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大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大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大约43200
89%
11%
①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差距较大;②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农业文明;③英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法国;④英国城市人口比例超过农业人口,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历史发展的逻辑或许极具讽刺意味:一方面,美国不可能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机遇放弃谋求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自己的霸权梦想。美国霸权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力量平衡的进程。”这份材料表明
A.美国与世界强国势均力敌。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2.“没有世界历史,历史就没有意义”,这句话最恰当的意思是
A.从宏观角度把握全局,从微观角度观察细节。b .从分散到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
C.淡化地域历史,强调视野开阔的历史d .超越认知差异,树立整体的世界史观。
23.历史学家这样描述二战世界领导人的性格:丘吉尔“富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经常情绪化和暴怒”的希特勒聪明。对于这种说法,以下哪种理解更合适?
A.这位历史学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接受。
B.这种说法只是这位历史学家片面的主观看法,不可信。
c这是历史学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都不明智,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4.贾舒说:“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罗马教会本身的腐败。”书B说:“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公开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以下哪种说法更合理?
A.a侧重于远因,B侧重于近因。B. A侧重于导火索因素,B侧重于背景因素。
C.a侧重个人因素,B侧重制度因素。D. A侧重表层因素,B侧重深层因素。
选择问题的答案:
CCDAD AACAD CCDDC CAC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