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933 ~1934年夏,红军在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中央* * *薄谷开来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红军先是奉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奉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结果屡战屡败,苏区不断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急。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七军团北上组成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界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别向北和向西派出两个军团,旨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年初,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央苏区中心区,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余地更加狭小,无法打破国民党军在苏区的“围剿”,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 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解救了约三万人。中国工农红军伟大长征转战14省,突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爬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穿过了荒芜的草原,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二、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中国和全世界宣布,中国和他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对长征作了这样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扩展数据
长征的理由: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敌人强大,一个是我们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渐占领了大部分中央革命根据地。
在这个时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要求红军采取积极的进攻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
蒋介石集全国财力、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65438+万人。此外,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明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原因二:考虑到重新打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做出战略转移。
在无法粉碎敌人“围剿”时,中共中央于5月1934提出战略转移的设想,并上报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围剿”下处境十分困难。
于是,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自愿撤出中央苏区,前往湘西、贺龙等地的红一军团,重建革命根据地,重新打开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本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为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地方的红军受到国民党军队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此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的转移,也是因为国民党军加紧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理”。
坚持地方革命斗争是很困难的。所以红军长期行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国的大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毁灭中国的开端,而“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国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 * *人民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灭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前线。
长征前后,中共中央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就是要把军事战略转移和政治战略转移紧密联系起来,把红军的大方向和抗日前沿阵地的建立联系起来。抗日救国是一个必然对红军长征产生重大影响的既有因素。
所以,以惨痛失败开始的长征,正在酝酿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段艰难的旅程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百度百科-长征
人民网-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