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历史悠久。
早在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立益州郡,辖24郡,官渡归古昌郡管辖。唐太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放弃古昌郡,得伊宁郡。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设立官渡郡。
官渡的由来,据《创建妙湛寺碑文》记载:“离滇城二十里有郭跃虫洞...村中士大夫游赏渡口缆车,陶陶忘返,命谓官渡。”自元代以来,官渡成为官员、商船和渔船的繁华渡口,许多熙熙攘攘的船只都聚集在这里。每当夜幕降临,渔火被点燃,灯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官渡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渡建起了寺庙宝塔,文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滇池边又一独特的古建筑群。
庙瞻寺是滇池地区的又一座大寺,始建于郑源年间(公元1295 ~ 1297)。红墙琉璃瓦,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可惜毁于大火。修缮后规模大不如前,只剩下正殿、华严阁、玉皇阁、附属厅堂、回廊等建筑。大雄宝殿是供奉乔达摩悉达多的。在原址恢复的庙站庙建筑群,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宏观体系。殿前复原的东塔和西塔,高均为17.5米,为13层实心方塔,檐密。两塔相对,冬秋之夜月光普照,宛如两支巨笔书写天空。
古镇中心的金刚塔建于明日二年(1458)。金刚塔的桥台是方形的,人们可以从塔底的东、西、南、北、南门走进去。桥台上有五座塔。中央主塔为金刚宝座塔,总高16米。四面是形状相同的组合塔。桥台四角雕有四尊火红色雕像,四面皆雕,雕刻精美。虽然金刚塔只有500多年的历史,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1996国务院将此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基础土质松软且下沉,通过科学施工,整个塔身被抬高了2.6米。
位于金刚塔西侧的土主庙建于南诏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云南通志》记载,土主庙“建于孟氏城在云南时,云南人视其为土地神,各村各市供奉,独住官渡者超自然”。故土的主庙也叫大灵寺。建成后的土主庙于光绪十四年(1888)按原样修复。土主庙的大殿矗立在青石制成的平台上。正殿飞檐翘角,牌坊密集,雕梁画栋。庙门的浮雕充满真实感,精致圆润,线条细腻流畅。寺庙宽敞,古木花草,庄严肃穆。
古镇一角的文明亭建筑群,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被士兵破坏。其中孔子楼,建于明日顺年间(1457 ~ 1465),为三层方亭,飞檐斗拱。又因“似凌云雪浪,近而觉两袖秋露”,故称凌云阁。清光绪十三年(1887),地震局部坍塌,重建后作为乡试、洞经表演、新学的场所。《凌云亭》有注:“登寺楼斜阳满楼,穿疏亭,蟠龙影落玉宇。”现在,凌云阁已经整修一新,拔起地面撑起天空,远远就能看到官渡古镇。
凌云阁旁边的桂花书院,庭院很深,花很多,有桂花、茶花、梅花等。,四季不断开花,芳香四溢。学校礼堂位于院子里。过去,学生们学习儒家经典。如今,桂花书院已成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
与凌云阁相对的魁星阁,外观和内部体系与凌云阁相同,两阁相对,形成各自的景观。
赠书堂建于清康熙末年,供翰林院阅览、编辑王思训的书籍,以纪念清圣贤赠书。大殿坐北朝南,歇息于山顶,重檐。这个大厅简单而优雅。以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康熙皇帝赐的书,后来失传了。厅内收藏有康熙皇帝赐的典籍和王思训购买的“四卷本”,以“引经据典”。
官渡古镇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虽然历史和文化遗址遭到破坏,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得以保存。古镇里,用螺蛳壳和泥土夯成的院墙,依然在风雨中屹立不倒。难得百年土房还存在。走进古镇,古道犹在,古街相触,古桥相连,古巷幽静,古风犹存。古色古香的镇门和步行街牌楼,金漆富贵,雕龙绘凤,气势磅礴,风景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