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头村的旅游资源

石桥头绿豆糕:与常见的潮汕绿豆糕不同,石桥头绿豆糕的直径仅比乒乓球略大,边缘呈球形弧形,外皮呈米黄色,口感酥脆,内陷香甜可口。

窦峰石桥头:它是由花生和糖制成的,呈粉末状,呈方形,香甜可口。

石桥头豆糖:又名“猪脚扣”,是在豆凤凰表面加糖制成。

此外,还有诸如:花生浆、香饼、豆沙糕等。“南天山光”:地处南部牧区,这里绿野蓝天,云雾与运河交相辉映,向南可直视大南山。

《棠溪红英》:棠溪河上,横浪七桥,连接东西,互通有无。它的高度神秘、古色古香、变化多端。

《西运河情》:村里是一条清澈的西运河,分为中西两村,岸边种着高大的树木,路上有闲席,月下有情人街。

“钟楼清辉”:石桥顶部和涵洞底部各有两座瞭望塔,高约20米,相距约300米。清末民国时期用作警岗,建国后改为广播塔,90年代中期后废弃。目前,塔顶已成为候鸟的栖息地,从这里可以俯瞰我们村宏伟宽阔的潮汕民居。清晨或黄昏,站在远处眺望瞭望塔,在潮汕民居的映衬下,历史沧桑感时常涌上心头。

《北院惠风》:天中殿、古冶宫广场,绿野环绕。经常有善男信女在庙里祈福,观莲,感受北院的宁静。

《东庭听禅》:百灵寺也是绿野环绕。在这里,你可以求佛,参禅,悟道,感受佛的爱。

“古村夏光”:大寨,又名寨内。石桥头古村,三龙会之地,有近20家祠堂屹立于此。这里曾经是先辈们过去休息的地方,我们应该谨慎地追求未来,锐意进取。

“圣地祈福”:老爷宫、娘庙、田璇神庙,这里寄托着潮汕人的信仰,好男信女,来这里祈福,内心是真诚的,有灵性的。民风淳朴,但也有禁忌:舞狮是村里的一大禁忌。原因是石桥头的地理是三龙入首会局,潮汕地区所有三龙入首会局的村落都禁止舞狮。

石桥头分别有一男一女载歌载舞,潮州锣鼓乐队还没建好。石桥头最热闹的节日是元宵节。按照习俗,元宵节前几天(农历十月初十开始),会有“歌舞游行”、“送金花”、“上香”、“招镖师”等活动。正月初十,村民们把“三山之王”放在老村。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村民们每天晚上都去那里烧香。由于这段时间去朝圣的人流量相当大。于是,一群不法之徒趁机在这里摆摊赌博,有藏宝、排酒、吉安鲤鱼等几十个摊位。

元宵节当天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祭祖、放灯、游行三个环节:

拜师:家家户户带着贡品去“老村”,意思是“拜师”。村子里人很多,从元宵节第一个时辰起,人们就去“拜师”了。

祭祖:中午在家祭祖,然后家里的男人洗澡,换衣服,准备点灯。

点灯:全镇男人在古村落里排起“阳”灯笼,点燃一堆火,把今年的“吉祥之光”带回家——祈求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进出,一起思考一切。在来回的路上,男人们要沉默,即使遇到熟人、恩人、久违的朋友或者爱上鲁豫的人,也要非常坦然地保持这份虔诚;

游行:晚上,家家户户提着这盏“阳”金灯到古寨广场和村内主要街道等候“圣骑”(即应大师)。场景大概如下:

村外,烟花满天飞,百花齐放。村民们提着灯笼兴高采烈地等待着神圣的驾车之旅,而自愿参军的男青年则穿着东中西村三个村统一制定的衣服和鞋子,在村口内外维持秩序!

村内:“师父”的旅行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族长提议的。下午6点左右,他开始拿着“赢杯”问“师傅”——能不能开始巡演。“大师”答应外出巡逻时,有“两胜一稳”杯。三门天炮随即爆炸(持续近20分钟),全村参加灵巡的人都欢腾起来。瞬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三王”的三尊雕像被村里三个区的人抬着冲出了村子。也许“高手过招”的习俗是从以前的古代战争演变而来的。在巡逻队里,村里所有的男青年都奉命巡逻。全队奉命巡逻时,分工有序,大旗带领先头部队到前面,“三王”中的“三王老爷”带领大锣大鼓把后面带起来到后面。大锣大鼓发出的声音非常刺激,指挥着三区的流浪神成员冲锋陷阵。“三山之王”所到之处,人们欢呼雷鸣,烟火弥漫整个天空。即使万里晴空,也不见一星,满天都是乱放的烟花。游仙们背着“师父”在村子里转了一圈,然后从南门进村。这时,村里几条主要巷道里早就准备好的稻草立刻被点燃了。村里点燃的秸秆有几十堆,标准高度一米左右,火焰高度差不多三四米。如果你想扛着神像,跳过这些火堆,你必须依靠你对“大师”的信仰和一些勇气。跳进火里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流浪神和村里的信众把三尊神像背靠背放在大元,然后三个人把神像举起来,快速旋转。参与人数达数千人,为了争夺雕像,你争我夺,有时不得不争。十六日凌晨四点左右,游仙将“送太岁”。从老人口中我们知道2013有个“太岁”,他们会在2012送走这个“太岁”,也会在2012送走村里一些不如意的事,希望2065438。“大师”来到寺庙后,村长们举行了祈祷仪式。限于文笔,无法详细解释以上,有缘人都可以亲身体会。石桥头人当晚会对客人彬彬有礼,只要不说些轻佻的话,就当贵宾。"七月兰花锦标赛被称为石鼓,它也被称为普渡."

在潮汕地区,七月自古就被称为“鬼月”。在这个月里,既有遥远而温暖的“七夕”,也有“中秋节”。这期间最热闹的节日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兰花会”,在石桥头又叫“石鼓”,又叫“照顾孤儿”。民间方言发音如下有家室的逝者去世后,会有子女、孙辈、家人在节日祭拜,但仍有很多逝者没有家室,没有家人。这个“群体”的灵魂死后要四处游荡,久而久之就会给世界带来麻烦。这就是“偷偷摸摸”这个成语的原意。所以古人认为有必要为这个“群体”设立节日,至少一年一次,让“他们”逐渐与鲜活的生命和谐相处,这也是朴素人文精神的体现。潮州的“托孤”仪式由此产生,并被民间认可和代代相传,枝叶蔓延,形成了四乡六里分别定下仪式日期的独特“国鬼文化礼仪”,进而发展成为同时开展慈善活动的良好氛围。

石桥头的石鼓一般在每年的7月12日举行,活动地点在石桥头东村的孤儿广场(即天中庵北广场,俗称安夏)。活动主要包括“拜孤”、“诵经”、“劫孤”等几个过程。

“祭拜孤儿”:村民将各种食物摆放在孤儿宫前的铁棚或马路边,并焚烧纸锭和陪葬服,俗称“开狱”。民间传说,这一天地下阎王释放了冥界所有的鬼怪和饿鬼,象征着活动的开始。

“诵经”:“石鼓”活动由山塘或道观主办,地点是石鼓的彩台,俗称孤棚。孤棚通常是为西藏菩萨临时建造的。往年这种盛会一般由石桥头中村的“鸡师傅”主持。活动时,一般在舞台上布置寺庙坐具,悬挂不朽的佛像,并布置一些法器。然后,把面条、五只裸畜、酒、米、纸钱、水果、鬼衣搬到棚子上,堆得像座山。然后,焚香点烛,和尚或道士等宗教人物上台念经。创见很无奈。按照潮汕地区的传统,师傅在诵经的过程中会不断变换各种手印,一边诵经,一边将一盘桃子和米饭向四面八方撒去,朝石鼓投掷数次,称为“火焰口”。传说饿鬼喉咙细如针孔,口中喷出火焰,无法吞咽。“燃焰”就是请诸佛菩萨帮助他们放开喉咙,让他们能吃东西。

“放生”:“诵经”仪式结束后,钟鼓齐鸣,工作人员买来的鸟被放生。

“邀约”:石桥头村有两种“邀约”:矮孤和高孤。“高孤”是指舞台丰富多彩的“薛孤活动”,一般三年举办一次,地点选在古冶广场,而矮孤没有高台,地点选在百灵寺。这里供奉的祭品,在祭祀后分给穷人或被抢走,俗称“抢孤儿”。活动将在“放生”后举行,届时工作人员会把可以扔的供品撒在孤棚下,让村民去抢。一些扔不出去的祭品用竹签编号分发,抢到竹签的人会得到相应的祭品。在“抢孤儿”的过程中,棚下的人热情高涨,有的人还特意准备了“孤撑”(用网绑在竹竿末端),用来遮盖孤棚上剩下的食物,而手来的人则不免手忙脚乱,看不到一件东西,甚至“放下面粉桃子去抢饼”。

关于玉兰圣会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佛教高僧木莲在母亲死后落入饿鬼道,眼睛给他食物,但食物进入她的口中,就变成了火。为了救母亲,目连向佛祖请示。佛祖给了他一套《玉兰本经》,说念了这经,就能吸引四面八方的神仙,一起救母亲。后来,对于那些没有被献祭的孤独和饥饿的鬼魂,也举行了纪念仪式,命名为石鼓,也被称为玉兰胜利会,这是遵循这一习俗。石桥头开基一世的奶奶施立和雍道公的三个小儿子在惠来县龙江镇辛苦劳作,死后葬在惠来县龙江镇尖措坑村。因此,石桥头的年轻人(都是道长的第二、第三代子孙)通常会在惠来县花一次时间祭奠他们的祖母。按照以往的习惯,时间会选在农历十月。

每当石桥头有祭祖活动时,广汕公路(324国道)就会拥堵。比如90年代中期的一次祭祖活动,从石桥头村到流沙,有上千人,上千辆车,一路旌旗招展,蔚为壮观。这一幕还被刊登在《南方日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酬神:时间一般在年底,具体日期由村委会决定。地点会在村里和寨门广场。到时候会建一个温室,请神仙来祭拜村民。此外,花房对面还设置了多个戏台,并邀请潮剧团表演酬神。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红神龛,买三个祭品,选五个水果,集齐素食,带着篮子甚至汽车到神龛前祭拜,有的家庭还会邀请亲戚来看戏。出嫁的女儿带着儿女回娘家过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年底感谢上帝:除了展出各种手工艺术品,还有几晚潮剧登台!

就往常来说,和潮汕其他地区差不多:初一十五开斋拜佛;善男信女去天钟寺(安夏)、百灵寺、老爷宫、娘庙、佛殿、小儿庙、张天师庙等地拜圣人、祈福。

▲2011年,时隔12年,石桥头村在歌舞中复游。2012年,石桥头村成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女子英文歌曲队,虽然2013年石桥头英文歌曲队的表演水平与普宁南山英文歌曲队和泥沟英文歌曲队相差甚远。朝阳西汽鹦哥队和永丰鹦哥队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成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