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都的历史

在中国,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者苏莎是海水制盐和用火煮的鼻祖,后人尊称他为“盐宗”。

参考资料:

http://www.ricric.org/list.asp? id = 408

中国最早的产盐记录是海盐。据古书记载,炎帝(指神农氏)为诸侯时,苏莎在山东胶东第一个用海水煮海盐,史称“用苏莎煮盐”。用沙夙煮盐可以看作是中国海盐工业的开端,沙夙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

人类在开发利用盐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盐文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传说。

1,舜帝南风歌

相传虞舜时期,山西运城盐湖周边的人们发现并开发了当地的盐池资源,取天然结晶盐食用。舜帝参观了盐池,深受感动。曾父亲唱到:“南风可以解除我们人民的焦虑;当南风吹来时,它能丰富我们人民的财富。“它的意思是:夏季的南风使沿斜池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粒,解除了人民的轻食之苦;南风一吹,就滋生盐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当地人的主要财源。

2.用沙子煮盐。

中国最早的产盐记录是海盐。据古书记载,炎帝(指神农氏)为诸侯时,苏莎在山东胶东第一个用海水煮海盐,史称“用苏莎煮盐”。用沙夙煮盐可以看作是中国海盐工业的开端,沙夙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3.黄帝、颜地和蚩尤为盐而战。

相传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盐的山西的池塘之解,在樱花(樱花发源于山西谢贤县盐池)进行了三次大战。最后,黄帝征服了颜地,颜地部落并入黄帝部落,黄帝取代颜地成为中国所有部落的领袖。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国第一战”。炎黄部落为池盐而战,为池盐而统一,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雏形。后来黄帝和蚩尤又在这里交战,活捉了蚩尤。黄帝在谢池附近与炎帝作战、夺取蚩尤等活动的传说和遗迹,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盐池资源的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庙--池庙。

在解州安义县东南方十里的盐池北岸的云岗上,矗立着巍峨的滇池神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派寺庙。唐朝以前,界池有一座辽宗庙。

相传,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因连日阴雨,露天生产的盐池遭受重大损失。当时,身兼河东租盐租铁谋士的黄翠祈求上帝保佑。天气放晴后,盐池“满满红盐,满满箩筐,茧或粟,状如猛虎,彩朱砂,古无前例”。户部向皇帝报告了这一事实,并由唐朝的教派进行了核实。因此认为盐池生有红盐,这在古代是史无前例的。不仅“编于史书,荐于郊庙”,更于冬十月,赐名宝应凌青,建盐庙一座,池神名凌青公。根据现存史料和珍贵照片,盐庙前有曾题写的对联:“玉树种东海,金霞生西池”。传说是吕纯阳写的,横批为“天宝连地”。这个传说是韩湘子写的。吕春阳和韩湘子都是传说中的神仙,他们的笔墨为潭柘寺增添了无限的“空灵魔力”。

5.盐湖女神

在西藏,人们普遍崇拜盐神和盐湖神。广大藏区的盐主要来自藏北盐湖地区。人们不得不成群结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运输他们视为生命的盐。从盐的运输可以看出对盐和盐湖女神的崇拜和崇拜。西藏的运盐队,从古代消失到1998,全部由男性组成,整个运盐过程中绝对禁止接近女性。据说盐湖之神是女人,遇到女人就会吃醋生气。在运盐人装满盐袋踏上归途之前,他总是向盐湖女神祈祷再见,呼唤她的母亲,称自己为盐湖女神的儿子。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盐民们在湖边的塔形玛尼堆上拉起五色破布的经轴,在绳子上系上一束牛羊毛,用糍粑或面团把牛羊揉成大大小小,用酥油做成柏枝扔在玛尼堆前的盐湖里,以感谢盐湖母亲,祝福一路平安。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酥油做的牛头对准家乡的方向,放在玛尼堆前。送盐人扮演送牛人,一人扮演赶牛人,手持乌尔都语去赶“牛”,嘴里不断呼喊,绕过玛尼堆,把“牛”赶回驻地帐篷前。这时,扮演老乡的人站出来,连连称赞他们一路顺风,盐的质量好。

6.白羊井

云南大姚县有一口著名的白盐井,就是因为发现了咸土,才由白羊井演变而来。据明代云南的记载,南诏蒙台梭利时期的一个牧羊人在今天的白静饲养董祀伊犁,发现一只白羊总喜欢用舌头舔那里的生活土,怎么也舔不掉。他觉得奇怪,然后挖地发现了一个卤水泉,于是挖了一口井取卤水。这口井被命名为白杨井,也就是现在的白盐井。

7.黑牛井

据《康熙黑盐井记》记载,古时候云南禄丰县有一位彝族妇女,名叫李阿昭。放牧时,她发现一头老黑牛吃完草后总会跑到一个小水池边喝水,这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她一尝到池子里的水是咸的,人们就在这里挖井吸卤水和干盐。为了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人们称之为“黑牛井”,“黑井”也因此成为云南省著名的“千年盐镇”。李阿昭也成为黑井人世代侍奉的女龙王,萨马坪至今仍有李阿昭石像。

8.四川省自贡市盐神迷宫

迷宫是四川自贡富顺盐场的井神。据南宋王祥所著《地中纪胜》一书记载,晋代太康年间,猎人迷宫打猎时几乎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打中一只鹿。久而久之,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梅兹很快发现,每只鹿在被猎杀前都在舔着地面,梅兹也捡起地上的泥土品尝。他发现土壤是咸的。于是,梅兹在当地定居下来,挖井取卤,将卤水煮成盐,并向当地人传授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原始制盐技术。马泽尔死后,人们把他献给井神,并修建了井神庙,以纪念这位挖井取卤煮盐的祖先。清道光年间,盐商集资捐款,将沈婧庙从富顺迁至自流井盐场。

9.四川盐源县纳西族盐神——开山奶奶

在四川省盐源县的纳西族,他们崇拜的神之一是盐神,她是一个女孩。相传,古时候姑娘放羊,发现白鹿在一池水边饮水,她的羊喜欢喝这池水,于是尝了尝池水,发现是咸的,就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就在这里挖井,把水烧开取盐。《盐源县志》记载:“盐井开于西汉...并在五代之后的宋代终结,荒废已久...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是因为有牧羊人和外国女人习惯在池中饮酒。他们既然知道水是齐的,那就是牢的事,至今还顶礼膜拜,像玉女一般。”在清代,人们把发现咸水的姑娘称为“开山奶奶”和“养院娘娘”。目前,盐源县有一座“荆凯娘娘”庙,庙里有一个纳西族女孩的形象,旁边有一头牛,表明盐泉是因放牧而发现的。据说这座庙以前香火鼎盛,任何一个民族煮盐卖盐的人都会来这里祭祀。

10,大公井和贡井

南北朝后期开凿的大口径卤井——大公井,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口古卤井。据说其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像下(现贡井街道河街子居委会44号)。自从寺庙被拆除后,它现在被用作民居。这口井位于一位居民的床下。虽然只是传说,但还是有证据的。从时间上看,贡井盐最早产于河街子后老街和新街,其次是艾叶和昌图。大公井井位于河街子范围内。从技术上讲,早些年挖掘大公井的时候,还没有挖深井的技术。大公井是一口大直径浅井,也与当代井相一致。自贡文物保护部门在这里进行过多次发掘,这口井只有几米深,几米宽。据老人说,这附近的浅井多达13口。

唐朝以前,大公井很有名,成为与付逸井(今富顺)相辅相成的著名盐井。据唐代《元和县志》记载,“唐武德元年,戎州设贡井镇,因镇改为贡井县,有盐井十口,大公井一口”。后周时期(951-96O),贡井县曾包括自流井地区,州县官员负责盐政和盐务。

北宋有帝年间(1041-1054),四川出现了小口深井“卓通井”,促进了井矿盐的发展,开始使用牛车。贡井镇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一直采用钻探的方法,使井盐从大型浅井走向小型深井。据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深井使用的钻凿法在十一组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明洪武九年(1376),在贡井镇设立工盐署,管理盐政,征收盐税。当时,盐的年产量已达50万公斤。

贡井为什么要改名为贡井?传说大公井产出的盐洁白可口,曾被朝廷食用,视为贡品,于是公井一口一口地被贡井取代。明嘉靖四丑(lSZ9),前秀才熊国,礼部博士。吴方权墓志中有“子朝借盐为官,丁口煮盐贡井,贡井之地属戎州,在抚顺”的记载,证实了贡井之名在明代已经出现。

11,自流井

自流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府西河西岸火井坨地区的燕京群中。因其“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所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至三十三年(公元1539-1554年)期间,由于抚顺灯井关地区的主要生产井坍塌废弃,需要开新井补偿旧班,于是劳动人民在富顺县城以西90余里的荣溪水岸(火井坨地区)开凿了以一口自流古井为代表的多口盐井。明末清初,该地区食盐生产发展迅速,并于清朝同年(1851-1875)达到顶峰。盐井900多口,虽不及贡井,但气卤皆优。人口也越聚越多。前朝商业极为繁荣,石柜台等地挂满盐名,金碧辉煌,繁荣昌盛。每当太阳落山,黛黛就大声唱歌。金融活动,现金流动,商人相互推挤,这种情况不亚于一个大的贸易港口。“自流井”逐渐演变成这个地区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