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博物馆的风景
博物馆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多平方米。其余为文物存放区和公共活动区。博物馆共收藏安各历史时期文物13万件,其中国家三级珍贵文物14400余件,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周、秦、汉、唐等中国有影响的朝代的文物。用于展示的文物展品是从这些藏品中挑选出来的水平高、代表性强、影响广的文物。Xi博物馆文物展厅的展览由基本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该馆运用当代科技电子技术和图像视听技术的展示技术,展览运用虚拟电子翻书、数字幻影演示、DMS数字虚拟演示、互动展示、文物导航等一系列科技手段。,虚实结合,丰富展览内容,生动展示文物,演绎古都历史。Xi安博物馆的建成结束了古都Xi没有大型市级博物馆的历史。
小雁塔文物保护区于1980正式对外开放。在开放过程中,长安古乐、拴马庄的一些民俗展示和文物在园区内不断丰富。小雁塔和建福寺古建筑相得益彰。
在Xi安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对原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进行了彻底改造;另一方面,沿小雁塔、建福寺中轴线向东、向西扩展原有区域,改善了小雁塔、建福寺周边环境。扩建后的区域增加了人工湖和园林景观,使历史遗迹和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成为集文物欣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景观区。
小雁塔的真名是建福寺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中宗至龙年),位于唐代长安建福寺。是唐代高僧易经从天竺带回的存放佛经和佛图的佛塔。小雁塔所在的佛塔是建福寺的一部分,但当时不在建福寺。晚唐战乱中,建福寺屡遭破坏,寺院被毁,只保留了小雁塔。后来建福寺搬进了塔院。明清时期,建福寺、小雁塔多次修缮。
小雁塔原为方形15层砖塔,檐密。在明代的几次地震中,塔顶的第14层和第15层被破坏,塔经历了分裂再合并的奇迹,被称为“雁塔”。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层,一直保持着初唐的风格。1961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致美丽的小雁塔与雄伟庄严的大雁塔截然不同。这座密檐砖塔略呈纺锤形,高43.38米。建成时是***15,现在是13。塔底最高,上部逐级递减,整体轮廓为自然圆形和滚动制动曲线。每层有重叠的屋檐,屋檐下有两层菱角齿,与双檐形成优美动听的美学效果。地下一层南北各有一个检票口,上层南北各有一个售票窗口。门框上布满了精美的唐代线雕。
小雁塔是一座砖砌宝塔,屋檐密密麻麻。这座塔是用青砖建造的。这座塔的平面是正方形的。原来是15,高45米左右,现在是13。1989测塔总高43.395米,底长11.38米,高底比100比26。小雁塔的底座是一个方砖平台。底座下面有个地宫,是个竖洞。底座上方是塔身,塔身底部较高,二层以上的高度逐级降低,塔身轮廓呈现出优美的滚动制动。塔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塔的轮廓呈圆锥形。小雁塔精致美观,造型优美,比例均匀。
小雁塔塔身在单壁塔中是中空的,塔壁上没有立柱。塔身有重檐,塔身每层有重砖,中间有菱角齿,塔身表面每层下砌斜齿砖。塔底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票门,是青石门。门框上布满了唐代精美的线雕,尤其是门楣上的天人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塔底上方的每层楼的南北两侧中央开有半圆形拱形门洞。小雁塔里有一个木梯可以爬到塔顶。
塔底砖砌门楼,紧挨北门外的塔身,是清末加建的。塔基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镌刻“万会展恩”,北额镌刻“无二道”。塔底南门入口处的石拱门上,有蔓草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力,一直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来小雁塔底部的塔周围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大檐篷,叫“缠腰”。在金元战乱的年代,“束腰”被破坏了。建福寺始建于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这是李旦在唐睿宗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用以在他的父亲唐高宗死后向他祈福。原名建福寺,武则天自然赐元年(公元690年)改名建福寺。建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的佛经翻译地之一。建福寺在唐代吸引了许多高僧,其中以易经大师最为著名。建福寺毁于唐末战乱。后来建福寺迁到塔院,也就是现在的小雁塔所在地。
建福寺现存古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寺内古建筑大体延续了明代重建时的布局。寺庙建筑集中在山门的中轴线上,正对着小雁塔。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慈世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寺内还有石像、马柱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间艺术展览。
自清康熙年间,金代铸造的铁钟移至建福寺,钟声清亮深远,辅以大雁塔的影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晨钟”。作为文物,金代的铁钟至今还陈列在建福寺的钟楼里。
建福寺古树名木十棵,其中国槐九棵,楸树一棵,距今约800 -1300年。其中,五棵槐树分布在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另外四棵分布在慈世阁南与钟鼓楼之间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