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二分法的观点,科学、严谨、谨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都有利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得天独厚的社会历史条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与众不同:没有积极的因素,没有前进的动力,在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之后,无法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播洒东亚;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消极和落后的因素,没有停滞和落后的拖累,近代中国就不可能在技术、文化和经济上徘徊在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后。所以,忘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危险的;全方位肯定,盲目自大,自怜自艾,同样有害。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审视、分析和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成分,拒绝和摒弃其落后成分,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2.
我们应该掌握辨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我们的洞察力。
首先,要坚持历史观点,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评价历史人物。因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再优秀的传承也难免会有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歌颂过去,也不歌颂现在;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是用主观的、片面的标准来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当成一堆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审视传统文化,把历史的和现代的观点结合起来。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对传统文化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和选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机械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也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合理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死抱着过去不放,而必须用现代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我们应该真正掌握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仅仅浏览其外部特征。
3.
面对世界,我们应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蔡元培曾说:“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是创造文化,这往往导致几个文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给了中国文化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21世纪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需要这种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碰撞和融合。中国文化也在变化,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然后融于一炉,创造出你自己特色的新文化!
在新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与道德建设的融合中寻求创新和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