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发展至今多少年了?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除了鞭炮声中的一岁,
春风温暖屠苏。
千家万户前途光明,
总是用新桃换旧桃。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中国春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五代十国,尤其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早在秦汉以前,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左右悬挂符涛的习俗。符涛是两块红木制成的大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中的神“申屠(屠)”和“雷宇”的名字,以驱鬼和抑制邪恶的灵魂。这一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在红木板上用对联代替神灵的名字。
宋代以后,人们在新年时挂春联是相当普遍的。所以王安石的《一月日》诗中写道“千户总换新桃换旧桃”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桃符密切相关,古人也将春联称为“桃符”。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建都金陵(今南京)后,他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写一副对联,在除夕前贴在门上。他亲自穿着便装,挨家挨户地看热闹,玩得不亦乐乎。当时的文人还把对联对仗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
进入清代后,对联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至今仍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