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个骂君主的人是谁?
孙敬潭与孙立书:汉武帝对《史记》的阅读。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黄老”人才,也是反对汉武帝“尊儒”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敢于公开骂九卿、三公甚至皇帝。他是中国古代骂皇帝的第一人,事迹主要见于史记?郑铮传。必须指出,他的很多“诅咒”是有道理的,是当时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斗争的表现,现在对它的研究还不够。
黄老干,濮阳县人,吉安人。他有一个祖先,是战国时期魏王的宠臣。从那以后到汲黯,他家七代人都被尊为朝中卿、大夫级别的高官。由于他父亲的贡献,汲黯在韩晶当太子时洗了他的马。他威严正直,受人尊敬。
汉武帝继位,汲黯是传达皇帝法令等事务的官员。建元初,东越地区福建与瓯越发生战争,汉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去了吴县回来,报告说:“我认为东越之所以爆发战争,是因为当地民风好斗,经常为了一件事打起来。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劳烦皇上的使臣。”汉武帝没有治他圣旨之罪。河内郡发生火灾,至少有1000户人家受灾,汉武帝派汲黯前往慰问。他回来说:“这场火是一家人不小心用火引起的。当地住房密集,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因为战斗及时,损失不大,请皇上不要担心。但是路过河南县的时候,发现先是干旱,后是洪水。一万多个家庭受灾,灾情严重到父子相残。因此,我采取了廉价的行动,利用帝国特使杰夫开设了一个仓库来帮助受害者。今归还杰夫,请皇上治‘假圣旨’之罪。”汉武帝降他为荥阳县令。汲黯觉得当荥阳县令太没面子,就生病回家了。汉武帝听说后,召回他当中医。汉武帝每做一件事,只要汲黯认为不妥,就直言抗议。因此汉武帝提拔他为东海县令。
由于汲黯体弱多病,在担任东海县令时,经常不能去衙门办公,而是呆在家里,一边养病,一边工作。一年后,东海郡昌明,被评为模范官。吉安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就是坚持“黄老之治”:在治国上,注重重大节日,不扰民,选好官,任其劳。汉武帝很高兴,封他为爵主和太师,成为九卿。(学黄老的话,治官治民,如此宁静,选择石成,随它去吧。其治,责指之,不苛。又黑又病,躺在闺房里出不来。岁,大支东海人。打电话吧。我一听,以为主是校尉,列在九卿。治国理政,就是不作为,胸怀宽广,不拘小节。)“韩曙?关白公卿表云:汲黯当了六年校尉。
刚正不阿的汲黯,给人的普遍印象是骄横跋扈,不讲究礼仪。看到有人有错,当面指出,背后不原谅也不忽悠人。当你遇到和你脾气一样的人,你就和他们亲近,当你脾气不一样的时候,你也不强迫自己和他们上床。所以,依赖他的人不多。但是,他好学,勇敢,侠义。他不仅注重自己的节操和修养,而且经常仰慕傅白、袁盎,与、郑党时、刘弃等交好。袁盎和观复之前谈过;傅白的情况不明;郑当世,侠义果敢的“黄老”人物,汉景帝时是太子洗马,汉武帝时期做过江都相、大司农等官,有一定的名气;刘抛弃了。
这个时候田蚡是宰相,田蚡的架子很大。仲尔时的官员来见他,向他鞠躬,但他没有还礼。但是,汲黯遇到田粉的时候,从来没有低头过。他只是鞠了一躬就结束了。田粉对吉安非常尊敬。魏庆贵是个将军,但汲黯见了他,还是只同等礼遇。有人劝汲黯说:“站在皇帝的角度,我要我的官员不如魏将军。将军现在如此尊贵,你不能不跪拜!”汲黯说:“将军的荣誉是靠功绩获得的,而不是靠大臣们的卑躬屈膝。将军会因为有人只向他鞠躬而蒙羞吗?”他的话传到卫青耳朵里,卫青觉得汲黯更贤惠。他对他的尊重超过了一直和他关系好的人,多次向他请教国家和朝廷的难题。
楚怀王想造反,又怕汲黯。他说:“汲黯喜欢对皇帝直言不讳,坚守诚信。他宁愿为正义而死,也很难引诱他。”(好直谏,守节至死,难惑。)有一次,武帝威严地坐在军帐中,正逢汲黯来奏。武帝一时找不到帽子,慌忙躲进帐中,让听差代他批准了汲黯的邀请。而卫青将军则进宫办事,汉武帝有时会一边上厕所一边和他说话。丞相公孙弘求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就叫他进来。可见汉武帝对汲黯的敬畏。周是个狠心的官员,他和汲黯同坐一车,却不敢平分坐垫,也不敢共用车栏。(《史记?贪官列传:周...而汲黯心怀怨恨,司马安文笔之恶,皆在两千石栏,同车一直不敢屈服。)
汲黯病了,休养了三个月,皇帝多次准许他继续休养,但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让严竹(朱庄)替他请假。汉武帝问燕柱:“你觉得汲黯怎么样?”燕柱道:“他是人,让他做官、管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让他辅佐年轻的君主,维持既定的事业,就没有人能超越他。他不能被财富诱惑,也不能被恐吓吓走。即使有孟本和于霞这样的勇士,也动摇不了老实人。”武帝说:“他就是这样。古代有所谓的国臣,汲黯与他们很亲近。”于是,“国之臣”这个成语就产生了。(上图:“汲黯怎么样?”傅说:“做官没有人能超过我。但说到辅佐少爷,他深怀守城之心,招不到。就算他不去,也不能带走。”他说:“当然。古有一国之臣,天昏地暗也。”)
公开骂九卿、三公张唐刚通过修改刑法成为廷尉。汲黯多次在皇帝面前质疑说:“作为官员,不能把始皇帝的功绩发扬到朝廷;对于人民,我们无法遏制他们的恶欲,从而救国富民,减少犯罪,使监狱空无一人。这两件好事我们都没做。相反,你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违法,把整个人都杀了,来证明你工作上的成绩。你为什么敢改变高皇帝制定的法律制度?这样会无儿无女的!”每次和张汤争论,张汤都故意扣压法条,而汲黯却正气凛然,一本正经,不肯让步,愤然骂道:“大家都说刀笔官千万不能做公职,确实如此。如果非要按照张汤制定的法律办事,那天下人都会吓得一直双脚并拢站着,不敢迈步,不敢直视!”(张以改法令为廷尉,并以此为由默默指责唐。他说:“公是正义的,不可能歌颂天下先帝的功绩,也不可能镇压天下邪气,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使监狱空虚。这两个都不是真的。不苦就行。为什么不拿高皇帝来约束纷争?没有大众的种子。”天黑的时候,我和唐争论,唐的论点往往是刺耳的,刺耳的。天黑的时候,我一直昂着头,弯不下来。我愤然斥责,“世人都说刀笔官不能当公职,果然如此。必须是汤,让世界站起来看看!”)
史记?《公孙弘父传》又说:公孙弘是左史,所作所为不合皇上心意。和汲黯合作后,他总是让汲黯先说话,然后他说自己学颜读色能明白皇帝的意图,然后他就说出皇帝的想法,这让皇帝很高兴。汲黯当面批评说:“齐国大多数人奸诈狡诈,没有心肝。起初,龚与我讨论了这个建议。他同意让我以这种方式向皇上报告,现在却违背了这一切,太不忠诚了。”(齐人诡诈无情。起初,他们与部长们建立了这种讨论,但现在他们都时代一样不忠实。汉武帝问公,公只好道歉说:“知我者以为我忠,不知者以为我不忠。”而且儒家提倡“节俭”。这时,已经率先垂范,成为一名古代文人。汲黯公开批评:“公官职三品,俸禄很多,却披着布衣。这不是节俭,而是巧妙的欺诈。”(红卫在三公处,重赏甚多。但是,做布面被子是诈骗。)
在公开声讨武帝“尊儒”之后,又在广招文士和儒生,经常说“我要什么?”汲黯接过来批评道:“陛下心中欲念甚多,表面却故作仁义。他怎么能真正模仿唐尧和虞舜的政治呢!”汉武帝突然沉默了,心里有气,脸色也变了。他立即罢官,大臣们都为汲黯担忧。汉武帝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太过分了,无理取闹,真是偏激!”有大臣善意地责备汲黯,汲黯说:“皇帝设官员和官员等侍郎。是不是他让他们一味的服从主,奉承主,却不谈君主的错误?这不是君主不义的陷阱吗?况且我身居九卿之位,就算爱惜性命,也不能不顾朝廷大局。如果国家出了问题,那我们真的死有余辜!”(天帝招文学儒生,对他说:“我要那么多,就是不想帮唐瑜!”“沉默、愤怒、变色和罢工。或者全都是黑暗的恐惧。上去退走,左右说:“汲黯真可怜!"大臣们阴沉着脸,说:"天子已任命官员和大臣辅佐他,所以他宁愿顺从他的意志,他将陷于不义。"而且已经在它的位置上了,我爱我的身体,所以我不想侮辱法庭!")
汉朝征服匈奴,呼吁各少数民族。汲黯坚持“清静主义”,经常找机会向汉武帝建议继续亲匈奴,停止战斗。汉武帝很重视儒家思想,很尊重公孙红。张汤是靠搞酷吏政治得来的运气。汲黯经常诋毁儒家,当面批评公孙弘等人靠拍马屁获得信任,靠耍花招获得功劳。(儒在上向,敬公孙弘。有利之事多,官民皆巧。在语法、汤等方面。,你可以做一个幸运的决定。但黑暗往往摧残儒家,摸洪脸者诡诈乖巧,用刀用笔者专精乖巧轻佻,陷人于罪中,使其不能颠倒是非,以功德取胜。)公孙弘、张汤都很嫉妒汲黯,甚至不喜欢他,甚至想以此为借口杀了他。作为宰相,龚建议:“右内史管理场上有许多达官贵人和皇室亲属,很难管理。并不是一个一向威望很高的部长就不能担当这个重任。请转吉安为右内史。”不过他已经在位好几年了,政事井井有条。
“紫同治剑?”《汉纪·Xi》说:汉武帝广招秀才,常常担心人才不够;然而,他的气质是苛刻和卑鄙的。即使是平日里宠信的大臣,只要犯了一点小错,或者发现有作弊行为,都会被立即处决,绝不宽恕。汲黯批评道:“陛下辛辛苦苦求贤者,却在他的才能发挥出来之前就杀了他。以有限的兵力,恐怕终有一天,天下英才尽杀。陛下会和谁一起治理国家?“他说这话的时候,很生气。汉武帝笑着解释:“绝不会没有人才,只是怕人家找不到。如果你善于发现人才,又何必担心没有人才呢!所谓的‘天赋’就像一个有用的工具。有天赋又不愿意充分施展和没有天赋是两码事,所以人家不杀了他还等什么!"汲黯说:"虽然我无法用言语说服陛下,但我还是觉得你说的不对。希望陛下从现在开始改正,不要认为我无知无理。汉武帝转过身对大臣们说:“汲黯自称是在奉承我,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他承认自己无知。难道真的不是这样吗?”(如果你自己说,你做不到。如果你自己说是个傻子,你别信!)
汲黯被任命为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只是普通的小官吏。现在公孙弘升任丞相,是张汤的官。过去在汲黯手下工作的成军、舒适之等人,有的与汲黯平起平坐,有的甚至超过了他。汲黯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但他不可能对此毫无怨言。有一次,他走到皇帝面前说:“陛下选大臣就像一堆柴火,后面的都堆在上面。”(陛下以臣为薪,后来者居上。汉武帝无言以对。这就是“后来者居上”这个成语的由来。过了一会儿,汲黯下台,汉武帝说:“一个人真的要不学点儒家,一点也不卑微。看看汲黯的言论,他的无知越来越严重了。”人不学不行,观暗之言越来越严重。)
元寿二年,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夹击下,浑浑邪王率兵投降。汉武帝非常高兴,派霍去病去迎接,并要求两万辆马车去迎接。政府没钱雇车的时候,就向民间借马,有人藏起来。汉武帝收不到两万车皮,大怒,要杀长安县令。汲黯指责武帝说:“长安县令无罪。他官职小,杀了也没用。我比长安县令还老,杀了我吧。杀了我,人民会贡献他们的马。况且匈奴人背叛君主投降汉朝也不是什么好事。朝廷只需要慢慢让沿途各郡准备车马,依次运送。何必一下子动用这么多车辆,让整个长安地区不得安宁,百姓为匈奴而疲惫不堪!”刘裕无言以对。
汉朝很早就有边贸法:规定重要的军需物资或珍宝不能卖给匈奴人等,违者斩首。匈奴王来了以后,因为长安在内地,商人不懂边贸条例,就跟他们交易违禁物品。结果,约500人被捕,并将被依法处决。汲黯请求召见,汉武帝答应让他在贵人门的大厅里说话。汲黯一上来就批评说:“多年来,匈奴侵占我们的边塞,断绝血缘关系,不友好。我们出兵去征服他们,死伤无数,花费上亿。臣愚以为陛下应该把俘虏的匈奴人当作奴婢,连同缴获的财物一起送给军中死士的家属,以慰天下,满足百姓的心愿。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应该用国库的财产奖励这些投降的匈奴人,也应该招募老实人为他们服务,视他们为宠臣。现在,这里无知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不能在长安向投降的匈奴人出售违禁物品,而坚持法律条文的狱卒会把这些人都当成走私犯,斩首示众。就算陛下不能用俘虏的匈奴人和物资来慰劳百姓,也不能用苛刻的边贸法来杀百姓,一次就杀了五百多人!这种做法是‘护叶损枝’。个人认为陛下的做法不可取。”汉武帝闷闷不乐,沉默不语。汲黯退出后,汉武帝对身边的人说:“好久没听汲黯说话了,今天他在胡说八道!“几个月后,汲黯被判轻罪,恰逢大赦,只被罢官。所以他退休去了乡下。
在烈士的晚年,他们充满了巨大的勇气。没过几年,汉朝的币制改革就出了问题。国家一发五铢,民间就大肆盗钱,金融秩序被破坏,尤其是在楚国。淮阳郡是通往楚国的要道,打击盗币必须从淮阳入手。汉武帝想让汲黯做淮阳太守。使者多次将太守的印信送给汲黯,汲黯每次都跪拜在地,但他都拒绝接受。汉武帝多次写信给他,但他都被迫接受。汲黯见到汉武帝时,哭着说:“我以为我这辈子都会在家里老死,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又要用我了。经常犬马生病,体力消耗殆尽,不能承受太守的辛苦。希望做个副将,进进出出宫,替你补缺,掌握朝廷的大政方针。这是我真正的愿望。”汉武帝说:“淮阳太守的地位你不看得起吗?我过会儿给你回电话。因为淮阳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用你的威望暂时稳住。你可以躺在家里工作。”汲黯只好到淮阳去印度。
在离京之前,汲黯拜访了大银行李希,对他说:“我被遗弃在外县,不能参与朝廷的政务。而张汤这位古代的朝廷谋臣,聪明到压制别人的不同意见,奸诈到掩盖自己的错误。他用巧妙的奉承话和强有力的论据迎合皇帝的心意,拒绝真正为天下百姓说话。皇帝不喜欢,就丑化;皇帝喜欢,就夸。此人喜欢无事生非,玩弄法律法规,逢迎深奸,拉拢贪官污吏以抬高自己的嚣张气焰。你在九卿。如果你不尽快和皇帝说话,揭露他的阴谋,你和他将来都不会有好下场。”李希害怕张汤,不敢向皇帝进谏。吉安到了淮阳县,那里的社会风气很快好转。张汤名誉扫地后,汉武帝知道了汲黯对李希说的话后,判李希有罪,把汲黯的俸禄提高到了诸侯的级别。
七年后,汲黯病逝于淮阳郡。汉武帝记住了汲黯的忠义,让弟弟仁济去九重,儿子计燕去诸侯国。汲黯姑姑的儿子司马安,年轻时以太子身份与汲黯洗马,但善于玩弄法条,善于处理事务。他做过四次九秘,后死于河南郡知府的办公室。司马安的兄弟们,因为司马安,有十个人有两千石。段宏,吉安人,曾为盖信侍中,后被曾两次为九卿为官的推荐。但濮阳所有的官员都对汲黯心存敬畏,愿意生活在汲黯之下。
历史反思司马迁说:“以汲黯之德,有权时宾客十倍,无权时情形完全相反。他这种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夏奥郡的翟公曾说:‘起初他当廷尉时,宾客拥挤;他一失官职,门外就冷清了。(下一个翟公说第一个翟公是廷尉,客人上门拜访;他又做官了,客人又来见面了。他在大门上写道:‘一旦你死了,你就会知道你的友谊。穷和富是一种相知的状态。一个贵,一个便宜,但友情可见。”吉安也有这个不幸。太可惜了!"
有人认为汲黯是个“没有拘束的童言无忌”,像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
我们认为必须明确,汲黯在思想上是“黄老”,他敢于反对“尊儒”,敢于骂皇帝、三官、九臣,说明他的勇气,也说明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思想)。他虽然反对“尊儒”,但主要是抵制公羊的思想和残暴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这说明他思维敏锐,有独创性,拉姆不是儒家。由此,汲黯可谓是真正“大义”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