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男人的辫子有多脏?
现代女性以美丽的黑发为荣,各种款式的编发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如果一个女生的长发十天半月不洗,还扎辫子。我相信不仅她身边的人受不了,就连女孩自己也接受不了。
但是只有十天半月。清朝的人可能一年左右都洗不了一次头。你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恶臭,说不定还会有跳蚤。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你想象不到他们的辫子有多脏。很多人的辫子可能一辈子都不洗,气味让人呕吐,夏天不能靠近。
从清军入关时的1644?剃须顺序?,条文:?清军所到之处,不管官民,都勒令剃光头,剪发编辫十天,不从者斩首。?这种剃发的行为被清朝视为臣服的表现。人要活下去,就要按他们说的剪头发换衣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追求:身体有问题的父母怎么敢轻易毁掉他们??他们认为清统治者的做法是对人格的侮辱,于是奋起反抗。但当时明朝大势已去,造反的人最终都被杀了。人们不再抗拒,按照要求修剪发型。
但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大多数人都是农民,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不利于仪容仪表或劳作。所以辫子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负担,工作的时候只能把辫子套在脖子上,以免影响工作。
现在保存的照片都是清末的。照片中的男子头发已经是类似牛尾的又粗又长的辫子。其实在最早的时候,清朝所有的男人都留一根钱鼠尾辫。这个发型只在他们头上留下了一个铜币大小的区域,编成了一个小辫子,其余的头发全部剃光。这原本是为了防止打猎时头发挂在树枝上。满族入关以来,生活日益富足悠闲,发型也逐渐改变,直到最后变成了前秃后辫的可笑造型。
1840年,英国侵略者以贸易受挫为由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美丽的土地和传说中的中国人民,但结果令他们失望。
他们万万没想到,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发型。他们很难想象凯尔·波罗书中的杜兰花生之地是如此的荒芜,那些中国男人的头发就像一根肮脏的粗绳,没有头发的光泽。
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回国时说?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剃光的头发、梳成辫子的头发、眯着的眼睛、奇怪的衣服和女人毁容的脚,长期以来一直为那些制造滑稽故事的漫画家提供题材。?
从此,西方世界的中国人不再是天堂里的快乐天使,而是扎着小辫子,像大人一样眯眼冷笑的反派。
另外,不管形象如何,编辫子直接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藏污纳垢。这非常不卫生。穷人往往一个月才洗一次头,甚至洗半年。不要长时间洗头。结果他们的辫发污秽不堪,每天都要努力工作才能生存,一天到晚不敢休息,汗流浃背。可想而知会有多糟糕。
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远远就能闻到恶臭。很多外国人在夏天不敢去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因为那种味道甚至比腐烂尸体的味道还要恶心。
一个英国人后来回忆说:当时一个中国人在他身边解开了他的辫子。他看到跳蚤和油渍在他的头发里乱窜,立刻感到恶心。他闻到那股恶臭,当时就呕吐了。
除了时间和精力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是每个人都懂编发的技巧。那时候有一种人叫理发师,是专门挑着刮胡子的担子走街串巷给人理发洗头的手艺人。
一根杆子可以携带剃须所需的所有东西。一端是一个木箱,里面有剃须刀、毛巾、发油、脸盆、板凳等。,而在另一端,有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着一壶水。这个也是吗?剃头挑子热?语句的起源。
当有人想理发时,他们会打电话给理发师,或者坐在街上或家里。理发师会烧开热水,摆好工具,安排客人,然后刮脸理发。我们今天看到的理发店洗头是非常简单方便的,但是清朝的剃发相对复杂。我们不仅要洗头、剃头、打理头发、给头发上油,还要把头发重新编织成又粗又长、结实又漂亮的辫子。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尤其是这最后一步的编织。普通人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能给头发上油的也是小康,经常请理发师回家慢慢打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金钱。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努力工作才能吃饱穿暖,并不容易。哪来的闲钱做这个?就连镇上的居民也只能几个月享受一次,更别说农村的农民了。只有婚丧嫁娶这样的大型活动,人们才能洗一次头,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透过一条肮脏的辫子,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清朝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还有在闭关锁国政策下逐渐腐朽的清政府的无能。对他们来说,维护统治远比让人民幸福生活、安居乐业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味压榨农民,迟早会被人民推翻。
颓废终将被取代。经过200多年的努力,人们终于摆脱了这条又脏又臭的辫子,扔掉了自卑的象征。1912辛亥革命,满清政府被推翻,人们迎来了思想和人格的自由。这个发臭而耻辱的辫子象征随着腐朽的清政府一起被埋葬在了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