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发展史
风扇是个实用的东西。因为薄,面积大,可以扇风降温。中国历来有装饰日常物品的传统,所以带柄的扇骨上有雕刻工,扇面和背面有绘画。早期雕刻师的书画多由普通工匠完成,渐渐地各种有才华、有想象力的艺术家都来参与。扇子也演变成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让人心生羡慕和珍惜,成为当今收藏中的一大门类。
中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子的雏形。
中国古代扇子种类繁多,但真正受到收藏者青睐的只有折扇和团扇。
折扇是一种“折扇”,又称“聚扇”。折扇收起来是折叠的,用起来是展开的,所以也叫“展开扇”。折扇虽然产生较晚,但意义重大。携带方便,袖子进出,扇形字画,扇形骨雕。是文人墨客的宠物,所以有“有袖之雅物”的雅号。团扇的出现比折扇早得多,它也被称为“合欢扇”,因为它的形状像月亮一样团圆,符合中国人的吉祥含义。因为它是由丝绸制成的,所以也被称为“万扇”或“樊落”。而且由于唐代王建《揶揄序》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来遮脸”,还出现了“面面”、“方便面”、“障面”等雅号。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可能是由于永乐年间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的折扇很多,以上记载可以印证。折扇全国各地都有,如杭扇、曹扇、川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宋扇、画扇、武陵夹纱扇、扇、殷氏纸麦扇、吴扇等。,而且也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弹簧风扇。粉丝股票和板块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各有各的名家;扇面字画广受文人喜爱和认可。如果说折扇起源于日本,那么它已经真正汉化了,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文人官员中使用扇子的频率更高。扇子不仅是制造凉风的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成为地位和利益的象征,成为其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在夏天,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打开折叠,或挂在身上,或藏在袖子里,都具有个性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意义。不仅文人,男人也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的主流来看,可分为工艺扇,如黑纸扇、画扇、剧扇,以及女子用的米扇。从扇子本身出发,还有附带的扇包、扇挂件、扇盒等工艺品。粉丝也从中国传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欧洲。乾隆年间,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口味的象牙折扇。折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期,折扇在中国的艺术和生活中保持了它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越前代,值得一提的创新是收藏扇。在此之前,虽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作画,或分段书写自己的扇面,但收藏扇面以不同的方式划分扇面空间,后有多位书画家分别作书作画。从最少两个人做起,到十多家公司一起合作,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在扇子上绘画和写字是在三国时期。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稷山一位老人写扇子的故事是最早的,我也说不准。扇面上的笔墨,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收藏。由于扇面的独特形状,文人根据扇面的形状精心制作出独特的画面,用愉悦的语言表达诗歌。现在的书画收藏中有很多历代名人的名作,成为书画珍品。
在折扇上写字画画并不容易。由于扇面造型各异,材质粗犷多样,确实需要精心设计,耐心操作,反复练习,才能创作出气势磅礴,潇洒流畅,令人赞叹的作品。从古人的经验可以看出,构图设计有几种:
一、一行长一行短,如图1。这种形式最适合用草书,能收到流畅的气势、磅礴的大气、优美的效果。
二、每行字数相同的作文,如图二,适合用隶书和楷书,表现出古朴、典雅、刚健、厚重的效果。篆书、甲骨文等的使用。也很吸引人。
第三是一条线的构成。这种形式适合写大字,文体不限。沿着折扇的弧边书写,下方留白,空灵、自然、大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以上三种构图形式都是沿着扇面的弧边写成一个弧。今天人们也别出心裁,在扇子中间排成平行四边形(或圆形)。我觉得这种形式不够自然,但只要安排得当,尤其是签名和印章,也是可以享受美的。团扇(即圆镜)的书法创作比折扇自由一点。可以沿圆周铺满扇子,中间排成正方形,或者半正方形,或者只写一个字,也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