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历史美学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陈寿《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写成的历史演义小说,虚实相生。

清代章学诚认为是“七事实三虚构”。尤其是流行的《三国演义》,对小说和历史的区别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创造艺术。但其现实与虚构的成功结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中现实与虚构结合的成功范例。

从语法上看,“历史小说”是偏旁短语,其主语是“小说”,“历史”是对主语的限制和修饰。

与历史作品不同的是,它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进行符合自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但大的史实、主要矛盾和人物命运必须符合历史,不能捏造和歪曲历史人物的“生活水平”。

具体来说,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把虚构的人物(不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人物混在一起,也可以着重描写一个历史事件。

它要求作者立足现实来回顾历史,但又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描写历史,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了解历史,从中得到启示。

以《张》为例,纵观全书,作者对万历新政的精彩书写在于控制宫廷开支,控制宦官外戚权力。由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历史上张与、小皇帝、、李逵等人的关系,有真有假,真假处理得当,人物的思想和精神自然流露,十分生动活泼。

作者直言,自己创作的历史观就是十四个字:“不以道德论英雄,而为普通人谋福祉”。

扩展数据:

《三国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成书后,这部著作的几个版本流传于世,如嘉靖仁武版。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改编,修改了措辞,更改了诗词。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情况,主要是描写战争,讲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魏、蜀、吴政治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燕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它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斗争和矛盾的转化,总结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流行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