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制的出现在秦代高中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中央朝廷正式确立了“三公九臣”制度,形成了新的中央权力中心。秦三品公制最大的特点是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据《韩曙公卿表》记载,宰相和府是秦朝主持国家大事的三大官员,合称官,是朝廷官员的中心。秦丞相是“金印紫绶,天子管事,万机辅。”[4](P725)秦丞相多设左右员,互相牵制,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所以在秦朝建立之初,它的第一任宰相是隗嚣和王绾。此后又有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名义上,首相是公务员的首脑,是三个公职中的第一个。但是,秦始皇当始皇帝的时候,皇帝手握重权。“宰相、大臣皆受制于成功,靠的是辨别力和高人一等。”[9](P258)秦二世任时,增设丞相,赵高任丞相。因为赵高是太监,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皇宫。秦有太尉之职,但非永久。《韩曙关白宫清表》说,“太尉、秦官、金印子万,掌管军务。”[4](P725)《汉书·官员序》中也说“汉·秦城曰泰威”。[6](P1002)但据《秦志》、《史记》、《六国编年史》及相关传记记载,在秦朝建立之前,历年对外战争大多由丞相、将军、大将军、大梁佐、五德府或克庆亲王领兵,唯独没有邱,这些人都是临时的。秦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的皇帝号议、二十八年的琅琊石刻等,都只有宰相和钦差大臣,没有邱。大概是为了加强皇权,秦始皇亲自担任这个职务,直接掌控军队。在未来,大多数朝代都遵循这种做法。因此,是否有专职的邱并不妨碍权力中心的功能。秦设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早在周朝就有了御史,但那时候只是低级的史家。秦初年,出于约束相互权力、加强监督的需要,更换为钦差大臣,“大官、银印卿、副丞相。”[4](P725)在程和史等官员的建议下。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执行诏令作书,由官员和大臣奏事,掌管书籍和记录。二是监督百官,照章引用违法案例,顾全大案。元曰:“秦设御史,御史治狱。”[7](P246)御医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是皇帝的耳目。因此,秦三公制的确立标志着皇权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