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和论文

这是一点点知识,还得自己整理。但是由于我经历过中考和高考,我个人认为大考一般不会靠这类题,因为时间绝对不够!!!!!

一、日本发展简史及其启示1。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隋唐,进行现代化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近代日本:学习欧美,进行明治维新,日本摆脱了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3.近代日本:二战后,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4.日本的成功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第二,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1)汉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期,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汉“交往”;东汉光武帝时,日本“进贡祝贺”,光武帝赐金印给“汉朝奴才王”;后来日本“谴责献身”。经济交流:中国的铁、青铜、丝绸和丝绸出口到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相互谴责使臣;仿唐制;学习建筑;传授儒学;贸易;人物:日本吉备真备和中国和尚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交流:日本与南宋交流频繁;到了元朝,船只直达日本。

(4)明朝与日本的交流(对抗与友谊并存):①日本部分浪人、武士与中国沿海奸商勾结,结成敌人,民族英雄戚继光、于等英勇对敌;②1592、1597年,日本两次出兵进攻朝鲜,中国明朝派李、邓子龙赴朝抗击侵华日军。③明代中期,中日贸易成为联系双方的重要纽带;后来由于日本海盗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

(5)清朝时期对日交流: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交流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多次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了日本人民的感情。70年代末,日本侵略台湾省,向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作为撤军条件。2.1894-1895,甲午战争中日本挑起中日战争,中国输了。战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1900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拉开了其侵略中国的序幕。6.1932,日本制造了“十一·二八事变”,偷袭上海。7.1932,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政权,使东北三省成为其殖民地。8.1932“1.28”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9.1935,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河美协定》。10.1935、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11.1937,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2.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13.1937年,日军在中国屠杀了30多万人。14.日军对敌后方实行“三光政策”。(三)近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和23年的冷战对立:(1949 ~ 1972)

战后,美军以“盟军”的名义独自占领了日本。东京审判免除了部分战犯的起诉,保留了天皇制。试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日本大力发展经济。在中国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30多年的友好和平交流:(1972至今)

1972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 ~ 1992是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是旨在构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日本不能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出现了现在“政冷经热”的局面。

状态:

目前处理中日关系有三大难点:一是中日政治关系,日本政府歪曲历史、不思悔改的强硬态度使中日关系陷入动荡。第二是两国人民的关系。第三,中日关系正在紧密修正内政。

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第一,要牢牢控制中日发展中的主导情绪。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被日本的一些举动所迷惑,跟着日本的步伐走,而是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二要坚持原则,区别对待。在处理中日关系时,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能盲目采取过激行动。第三,要顾全大局,一心一意搞经济才是根本。

近年来,中日关系一波三折,麻烦不断。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肆意篡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最近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遭到中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当今中国外交中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问题。

我认为目前处理中日关系有三大难点:

第一,中日政治关系。突出的事件是小泉纯一郎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006年8月1日,小泉纯一郎不顾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的反对,强行参拜了供奉有1000多块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开创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先例。后来又分别于2002年4月、2003年6月65438+10月、2004年6月65438+10月三次参拜靖国神社,并强调一年一次,极大地伤害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感情,而之前的教科书篡改事件和钓鱼岛事件更是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极大反感。日本政府歪曲历史、不思悔改的强硬态度使中日关系陷入动荡。

第二是两国人民的关系。由于日本政府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件频发,加上日本国内的误导宣传和少数右翼分子的煽动,日本民众对中国人民或多或少都有芥蒂,因此两国民众产生摩擦,友好感情下降。

然后,内政是外交的延续。在国内民众反日情绪日益高涨的时候,很容易对国家为了大局而实施的对日外交政策产生不满。同样,日本民众也会对此不满,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妥善处理。

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我认为首先要以理性的态度理性分析日本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日本右倾化。国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现在正在走向右翼军事化道路,右翼势力在日本逐渐抬头,并且愈演愈烈。其实也不尽然。右倾军国主义思想只是部分日本精英的思想,而不是全体日本人民的思想,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反感只是一种扭曲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来源于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虽然损失惨重,但恢复得很快,经济发展很快。经济不仅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超过了过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日本不仅在经济上超过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经济刺激导致日本人变得盲目自信。1992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中国的大国实力开始显现。此时的日本开始进入经济低迷期,“日本第一”的思想逐渐动摇,逐渐从过度自信转向不自信,尤其是实力不如自己的中国开始赶超自己。两国政治经济地位的逆转导致日本国内反华情绪高涨,因此不难理解政府的反华举动:一是经济停滞导致其政治地位下降,极力维护其在中国之外崛起的政治大国形象;然后就是转移国内矛盾,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外交。可见,经济导致的狭隘扭曲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来改变的。右倾不会扩大它在日本的市场,日本也不会继续右倾。

第二个问题,日本会不会军事化,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多数人会因为日本军费世界第二,是中国的10多倍,而判断日本正在军事化。其实也不尽然。军国主义是有一定概念内涵的特定称谓。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对外军事侵略,对内法西斯主义,国民经济军事化。从日本内外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向军国主义方向发展,日本人民仍然在追求和平与发展。只有发展受挫,他们才会有焦虑。这种对外界的傲慢和咄咄逼人的态度只是其傲慢的一种表现。

日本会成为中国的主要威胁吗?这是第三个需要我们分析判断的问题。

首先,从经济上看,从最近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发展速度比日本快,未来经济实力也将超过日本,这样政治大国地位将进一步提高,日本不具备对中国构成威胁的实力。

美国是政治经济超级大国,似乎是世界霸主。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关系和谐。日本是典型的欺软怕硬的国家。世界上谁最强,谁就会在一战前与大英帝国结盟,然后在二战时与当时军事最强大的德国合作推行法西斯主义。战后,它很快忘记了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并欢迎美国士兵到日本与美国建交。这说明日本政府不会轻易得罪美国,反而会对与美国关系良好的中国采取太多行动。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与日本这个具有自大与自卑、傲慢与懦弱等矛盾性格特征的民族的关系呢?对此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要牢牢控制中日发展中的主导情绪。在处理中日关系上,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即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妥善处理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关系,不退让,不急躁。

二是坚持原则,区别对待。区分统治阶级和日本平民的不同态度和性质,区别对待。处理中日关系,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策略是指学会用国家间的谈判、协商、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国家间的分歧、矛盾和冲突,这主要不是因为软弱。在中国外交史上,有很多通过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案例。小泉之前的日本首相都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原因在于中日之间一场不为人知的秘密谈判。双方同意日本不参拜靖国神社,但中国没有公开这一协议。这是一种策略。

第三,要顾全大局。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所以,不要因小失大,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经济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精力搞经济。

作为有良知爱国的年轻一代,应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愤怒?以什么态度面对中日之间的事件?我不反对举行游行,这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抛开这些,只讨论效果,会发现此举对小泉政府有影响,但影响更大的是在华日本人,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形象也有影响。会对周边国家和在华外国人造成压力,影响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所以得不偿失。

抵制日货早在30年代中国就发生过,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抵抗日本侵略,但我认为中国已经不需要再用30年代的方法来对抗日本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70多年前的中国,我们的经济政治地位也今非昔比,不需要对日作战。